病请描述:3、胆囊息肉的自然病程变化 有研究510例PLG患者,并进行随访2-58个月。通过对两次或两次以上B型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发现300例患者的息肉直径增加了1mm-10mm(58.8%)。其中息肉长 1mm有101例,息肉长2mm有84例,息肉长3mm有49例,息肉长4mm有25例,息肉长5mm有21例,息肉长6mm有11例,息肉长7mm有3例,息肉长8mm有4例,息肉长9mm有1例,息肉长10mm有1例。 196例(3mm)息肉直径无变化(38.4%)。息肉直径减小患者8例,息肉消失患者6例。单变量分析表明,饮酒、睡眠质量差、高脂饮食、合并胆囊结石对PLG直径有影响。年龄、性别和饮酒量的回归分析表明,睡眠质量差者比正常睡眠者PLG直径增加的风险高 2.282倍,饮酒者相比不饮酒者PLG直径增加的风险高2.615倍。饮酒、高脂饮食、合并胆囊结石、睡眠质量差可能是PLG生长危险因素。 有研究对新疆138例PLG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56例患者的息肉继续生长(直径增长2mm-10mm),2例患者的息肉减少,4例患者的息肉消失,76例患者的息肉保持不变,16例患者的息肉从单一变为多个,平均增长率为1.6mm/年。通过与非息肉生长组比较,发现男性、高脂饮食、吸烟、饮食不规律、BMI>24.0、喜肉和刺激性食物可能促进 PLG生长。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肪饮食和BMI>24.0是PLG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及地区等综合因素,该地区胆囊息肉生长较快。 4、胆囊息肉的诊断 胆囊息肉患者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部分PLG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气、腻油等症状,若胆囊息肉同时合并结石,可能会出现胆道绞痛。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PLG的诊断方法包括B超、胆囊造影、CT、腹部血管造影、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目前,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为腹部B超,其成本低、无创且灵敏度高。腹部B超可直接显示息肉的大小、数目、位置、是否出现胆囊炎、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及胆囊壁的局部变化,还可以动态观察PLG的生长速度与病情变化,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应用价值很高。 通常,胆固醇息肉B超表现为强回声,部分呈低回声。胆固醇息肉回声密度呈不规则颗粒状,腺瘤等回声较多。到目前为止,很难区分早期胆囊癌和腺瘤。据研究报道,超声检查可检出92.5%-93.3%的PLG患者,特异性为95.8%。腹部B超对PLG的诊断有90%以上的敏感性。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胆囊造影和CT检查检出率明显低于腹部超声检查。B型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比CT和胆囊造影更有效。因此,腹部超声检查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腹部超声诊断PLG,其误诊率约为6%-7.7%。可能是粘膜皱纹、粘附胆囊壁上的泥沙小结石被误判。 目前,超声难以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性质。一般来说,只有息肉的大小、数目、回声特征和蒂长短可以用来推断PLG的病理性质。由于其分辨率高、无气体干扰,三层胆囊壁在内镜超声检查下可以得到清晰地显示。内层为粘膜,中层为肌层,外层为浆膜层。回顾文献,内镜超声检查与超声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更高。超声内镜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在中国却很少使用。 有研究者认为,CT可用于大而不规则的病变检查,以避免胆囊癌的漏诊。CT检查PLG的检出率为40%-77.8%。增强CT可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Guma等人对普通CT和增强CT对PLG的诊断率进行研究发现,增强CT检查正确诊断PLG31例,普通CT仅14例(45%)。因此,他们认为不管是CT检测到的所有PLG还是增强CT检测到的无蒂PLG,一律都应诊断为肿瘤样 息肉。有蒂与无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CT诊断恶性PL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总准确率分别为88%、87%、88%和87%。因此,增强CT是肿瘤和非肿瘤性PLG的重要鉴别手段。此外,增强CT检测早期胆囊癌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检测胆囊癌转移状况。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685
病请描述:2、老年人胆石症的诊断 由于老年人胆石症特有的临床特点,患者出现症状而就诊时多伴有梗阻性胆管炎,或伴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或伴有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常需急诊手术治疗,因而术前对老年人胆石症的正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需结合辅助检查才能确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腹部X线平片、B超、超声内镜、CT、MRCP等。腹部X线平片诊断价值不大,胆石症阳性检出率不足20%。B型超声检查诊断胆结石具有方便无创伤、重复多次和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高等特点,已成为胆石症首选常规检查,B超可显示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及胆囊病变和肝内胆管、胆总管的扩张等情况。胆囊的附壁结石,往往误诊为胆囊息肉,胆总管末端小结石,有时会漏诊。 超声内镜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B超阴性的胆总管末端结石可以选用;胆道放射核素显像对证实或排除急性胆囊炎有较大价值;CT可显示胆囊、胆管的结石、胆管有无扩张及肿块,有助于胆石症的鉴别诊断;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管内疾病诊断准确率高于B超,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可达100%,是诊断胆管结石的“金标准”;MRCP是近年来用于诊断胆道疾病的新技术,为非侵入性检查,是显示胆道系统的有前景的方法。ERCP和内镜超声、MRCP相比,其优点在于同时可以提供治疗的选择。 3、老年人胆石症的治疗 3.1保守治疗(药物治疗) 胆石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有溶石作用的西药和中药,同时使用药物控制炎症的急性发作。溶石的西药有利胆作用,使胆固醇分泌减少,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还有促进胆囊收缩的作用,从而达到溶解胆囊内结石的目的。多篇研究结果报道,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可溶解治疗胆固醇结石,但对胆色素结石无效。中药治疗老年人胆石症,一般考虑本病为脾气不足,运化失调,湿热内蕴,采用疏肝、利胆、健脾,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西医药治疗,对利胆、溶石、排石都有一定效果。常用的中成药如茵栀黄颗粒、消炎利胆片等。中医药的优点是无明显毒副作用,针对全身综合调理,对已合并有其他疾病,日常服用多种西药的老年人尤其适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3.2手术治疗 3.2.1老年人胆石症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年龄本身不是胆道手术的禁忌证。术前除常规检查外,特别强调采集有无高血压病史,检测血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和肺功能检查。为全面了解肝胆管结石的数量、部位和分布,特殊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CP是必要的,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对客观分析病情、确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缩短手术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对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55/105mmHg以下,且不宜过低,以保证重要脏器供血。对糖尿病患者须将血糖控制在7.5mmol/L,尿糖在“+”以下,无酮症情况下手术,术中及术后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老龄患者一般情况与营养情况较差,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以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及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多见,应术前补充适量的蛋白以纠正低蛋白血症,输入多种氨基酸和脂肪乳剂,再加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保证患者的热量和营养能及时补充。术中麻醉平稳非常重要,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良好的肌肉松弛、掌握清醒后拔管的最佳时间,为术后顺利恢复创造必要的条件,必要时应在麻醉复苏室和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才拔除气管导管。术后应监测生命体征及中心静脉压,妥善处理各种并存病,特别是糖尿病和心、肺疾病,保护肝、肾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不全。放置T管的病人,拔除T管前需注意有无低蛋白血症,对老年人的T管拔除时间可适当延长,以防窦道愈合不良而破裂。 本文选自李坤、刘天奇,南宁市体检人群老年人胆石症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赵刚 2023-05-29阅读量1951
病请描述:68岁的张大爷由于突然眼珠变黄,尿液成酱油尿就诊于消化内科,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肿瘤指标CA19-9,高达874U/ml(正常范围:0-39U/ml),进一步腹部增强CT、磁共振等检查,确诊胆囊癌。 胆囊,很多人知道就是胆囊结石,觉得它就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却并不像其他器官唯一性和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它可摘可不摘,好像在消化系统大家庭中似乎没什么存在感,哪怕有点病症也经常被我们笼统地归为“腹痛”。 最近由于疫情,不少市民封控宅家,有很多人贪睡懒觉,不吃早饭,还有很多人暴饮暴食,靠吃减压。还有很多人不在运动吃饱睡睡饱吃。 这些都极易给“胆囊”造成伤害。胆囊疾病越来越高发,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不要让疫情走了,你的胆没有了。那么,胆囊到底有多重要?平常最容易出哪些毛病?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它呢? 提到消化,99%的人会首先想到胰腺、胃肠,想到消化酶、胃酸、胃液等。然而,还有一种消化酶不可或缺那就是胆汁。胆囊多呈梨形,位于肝脏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是胆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囊储存的胆汁也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作用有 1、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患者在没有进食期间,不会大量排放到肠道,因此需要存储空间,以便人体在摄入食物时,能够大量排放用于消化进食的食物,胆囊是能够储存肝脏分泌胆汁的器官; 2、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相对比较稀薄,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相对比较弱,胆囊能够将胆汁进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消化能力明显上升,帮助消化食物的能力相对较强; 3、排出胆汁:肝脏可以持续性分泌胆汁,胆汁的排放需要根据有无进食进行,患者进食时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胆囊对人体主要起消化方面的作用,如果胆囊由于疾病等原因需要进行切除时,人体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偿作用代偿胆囊功能,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腹泻等症状。 胆囊疾病有很多种,比如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等。 1、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 结石也可以引起非常严重的临床急症,最常见的就是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痛,持续且较剧烈,放射至右背部,可伴有发热、呕吐。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胆囊化脓、坏死、穿孔。 除了引起急性胆囊炎,还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胆囊结石个头小,能够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阻塞,产生非常严重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甚至是“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合并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如是年老体弱的人,则有生命危险; 2、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有蒂或无蒂,多数是在体检查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 胆囊息肉良性的居多,但也有恶性的,尤其是直径大于等于1cm以上,需要高度警惕,建议胆囊切除排查恶性病变。多发胆囊息肉一般良性多,单发的就要多留意,勤体检随访。 小于6mm的息肉建议定期随访,3-6个月做一下腹部超声,看一下息肉有无增大、变化等,如果随访1-2年无明显改变,可以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3、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 4、胆囊癌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消瘦,也可以出现右上腹痛、呕吐、黄疸等。肿瘤指标CA199可显著升高。 保护胆囊,日常切忌暴饮暴食 可见,胆囊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虽然不大,却在消化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切除了胆囊,除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等,还可以导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生等。因此,保护好胆囊,不能随意切除。无胆囊者少吃高脂肪、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油炸食品等。这样会使得人体的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冰淇淋、柠檬、胡椒等,最好少吃或不吃。在饮食方面,没有胆囊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患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饮食是最好的。 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护呢?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三餐规律适量。 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就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 如果吃的过于肥厚油腻,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也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喝奶茶、吃甜食过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沉积。 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会忍不住大快朵颐、天天跟家躺尸除了睡就是吃,增重还是小事,给胆囊造成过大的压力,埋下隐患,就是大事了。 另外,要定期做腹部超声检查,已经有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的,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积极治疗,定期随访!
微医药 2023-02-28阅读量1971
病请描述:今年75岁的王奶奶最近总是感觉浑身乏力,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情况,没放在心上。然而某天,她突然感到一阵阵的腹痛,而且越来越痛,怎么翻来覆去也没能减轻,于是王奶奶的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就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团队医生询问了王奶奶一些基本情况,了解到她有十年多的高血压病史,但是一直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得很好。同时,给王奶奶抽的血化验结果也出来了,结果显示血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都大大超标(这通常意味着患者的胰腺出了毛病),而白蛋白、血钙、血小板都偏低。此外,肿瘤标记物也明显升高。医生又给王奶奶做了个CT,图像显示胰腺的体部和尾部有一个肿块,几乎没有渗出(图1A)。胰腺的形态被破坏,表明水肿、充血和脂肪液化。而胃表现正常(图1B)。2天后,增强CT显示胰腺尾部脾血管周围有一个囊性实体肿块,这提示为胰腺恶性肿瘤(图2A)。同时还发现了多发性肝囊肿、胆囊炎和胆囊多发息肉。发现胃窦壁增厚(图2B)。3天后进行胃内镜检查。图像显示慢性浅表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窦粘膜下区域有突出的病变(图3),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第4天进行增强MRI检查,显示胰腺癌(PC)(图4A),胃窦壁均匀增厚(图4B)。根据上述的影像学表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决定为王奶奶做手术来缓解胰腺癌,并试图弄清楚胃肿块的性质。王奶奶做了根治性胰腺切除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胃肿物也被局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从胰腺尾部切除一个4cm×4cm×3cm的肿块,胃肿物在离其边缘1cm处挖出。术后病理检查的胃肿块为灰色、实性、硬结节,位于胃窦幽门处,大小为2cm×2.2cm×1cm。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8阳性,Ki-67部分阳性,CD147阴性。显微镜显示多个多灶异位胰腺腺泡(图5A),黏液分泌腺,如布伦纳腺,以及粘膜下被增殖平滑肌包围的未分化肌导管,这通常表明胃腺肌瘤(GA)与异位胰腺(HP)。而另一切片的组织显示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上覆盖着增厚的平滑肌,表明仅存在GA(图5B),没有恶性肿瘤的迹象。对于3.5cm×2cm×3cm胰腺肿块,腺泡发育不良和排列无极性的细胞显示癌细胞。最终,王奶奶被诊断为胰尾部胰腺癌、胃异位胰腺和胃腺肌瘤,并伴有急性胰腺炎、胆囊息肉病和高血压。术后,王奶奶进行序贯化疗和定期随访。然而,不幸的是,她在术后13个月死于胰腺癌多发转移到肝、肺和肾上腺。科普:异位胰腺(HP),也被称为异常胰腺和副胰腺,是生长在胰腺自身外的任何孤立的胰腺组织,与正常的胰腺没有解剖学上的联系。胃腺肌瘤(GA),也被称为肌上皮性错构瘤、肌腺单构瘤、腺肌瘤性错构瘤和胃腺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胃壁粘膜下层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窦,常被误诊。由于其恶变可能性,尚未确定这种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G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特别是当有HP时,目前文献报道的病理结果证实只有24例患者同时发生HP和GA。GA可能与HP起源于同一起源。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例有文献报道患者同时发生GA、HP和PC的病例报告。(该病例报告近期发表于《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GA是一种易与其他良性或恶性胃肠道疾病相混淆的疾病;因此,明确的诊断取决于术后病理活检。虽然GA和HP都是良性病变,但因其恶变可能性存在切除的指证。图1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A: 胰腺尾有一个分叶状实心块(白色箭头)侵入脾蒂;B:胃窦充满食糜,胃壁的准确情况尚不清楚(白色三角)。图2上腹增强CT图像。A: 胰腺尾(脾血管周围的囊状实体块,位于3.5cm×3cm×2cm处(白色箭头);B:窦壁变厚,幽门轻微阻塞(白色三角)。图3胃内窥镜检查显示幽门表面出现黏膜下病变。图4增强上腹部MRI。A: 一个肿块增大(白色箭头);B:幽门壁变厚(白色三角)。图5组织学(HE,40×放大倍数)。A: 无序的胰腺腺泡连接在一起,形成粗糙的结构,没有平滑肌束(黄色箭头);伴随的布伦纳腺体(蓝色箭头);未分化的黏液分泌导管,有点类似于胃腺体(绿色箭头);B:典型的胃腺肌瘤(黄色箭头)显示粘液分泌管内衬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周围有增殖的平滑肌细胞,附近没有异位胰腺。专家简介施宝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施宝民 2021-10-11阅读量9868
病请描述:大肠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所有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大肠癌的平均发病率高居第3位,年死亡率约10/100万。大肠癌的形成是由于结直肠肠道上皮组织不典型增生造成的,极有可能会往腺癌的方向发展,部分发展为鳞癌。虽然从全球数据资料来看大肠癌多见于老年人,出现在年轻人群的几率较低,且有明确的数据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升高。但是就从我国数据资料来看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分布逐渐地向年轻化的方向偏移,我国年轻人患肠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目前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特点及大肠癌发病的重要特征。大肠癌病程较长,因为从正常粘膜到不典型增生再发展至癌的时间跨度可能在10年以上。大肠癌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多来源的,不单单是某个特定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例如大肠癌家族基因的遗传、高糖高脂的饮食、空气及地下水污染、肠道各种基础性病变等。关于胆囊切除这一重要因素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联性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共识。目前国内一直缺少关于这方面相关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本文致力于通过临床研究初步探讨因结石性胆囊炎及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与我国大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期这些研究能够对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胆囊的功能,更加严格的把握胆囊切除的适应症,使患者拥有更为获益的治疗方案。胆囊结石不仅在我国西北地区属于一种常见病,而且在全国来说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于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而言现已有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在我国行胆囊切除术的人群基数是很庞大的。原发性大肠癌一直是人体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癌症之一,近年来的各种流行病学资料及各种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在全球的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我国的大肠癌的发病率亦同样如此,但大肠癌病因的各种对照分析研究尤其是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一直处于争论与验证过程中。1977年Turbull等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因胆囊良性疾患切除胆囊后罹难结肠癌的危险性比健康人群增加了45倍。1978年Capron和Hager等最早指出胆囊切除的人群增加了对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胆囊切除后的人群更易患大肠癌,从最终的病理结果看大部分是结直肠腺癌。关于在研究探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的相关性及胆囊切除后引发的各种代谢变化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为期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讨论和持续深入研究。胆囊切除到底是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较为认可的主要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导致在肠肝循环的过程中胆汁酸的量成倍增加,诱导更多的鸟氨酸脱羧酶的活化,促使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更加活跃。这一代谢变化能否对大肠癌发病造成影响还需进一步验证。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大规模、大范围的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关于息肉性或结石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仍没有完全达成统一的观点和共识,国内大多数的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果认为因胆囊良性病变的胆囊切除被认为是可能增加患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周智勇等学者探讨将中国人群的胆囊切除作为大肠癌危险因素时的做了一项Meta分析,结果指出胆囊切除能够大大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Chen,Y.K等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胆囊切除与结肠癌发病明显相关。可见完整的胆道系统与肠道系统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一旦平衡打破将势必引起各种肠道问题。总结上述观点胆囊切除促使原发性大肠癌的发生,而国外学者的一些前瞻性研究结果与国内有不同。Schernhammer进行过一项有着85184例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这群年龄在36~61岁的女性患者的数据提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胆囊的切除增加了女性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尤其以近端结肠癌和直肠癌风险最高。Vinikoor等在进一步探讨胆囊切除和结直肠腺瘤早期发生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胆囊切除与大肠腺瘤的早期发生没有任何相关性。本文选自 赵伟,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
赵刚 2021-09-27阅读量9603
病请描述:规范、便捷、快速康复——胆囊疾病诊疗的上海市一模式一、规范:胆囊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恶性肿瘤。我院门诊经询问病史和必要检查,评估胆囊疾病情况,再根据目前权威诊疗规范给与患者适当的治疗建议,不过度治疗,对应该药物或手术的患者会积极干预。1) 大多数胆囊疾病,没有症状,可以随访观察;2) 对于症状轻微、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较小的患者,可以进行药物干预;3) 对于明显胆绞痛发作史、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胆囊萎缩、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等情况,需要积极手术治疗,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二、便捷:1) 上午空腹来院,可当日B超检查,完成病情评估,减少患者来院次数;2) 日间手术模式,住院仅需2天;较常规模式(需要4天甚至更长),明显缩短住院时间;3) 与就诊患者建立联系方式,方便疾病咨询和术后随访三、快速康复:单孔、隐藏瘢痕胆囊手术,美观,减少疼痛,不需拆线传统微创胆囊切除术,需要腹壁3-4孔,我们团队已成功实施了超过200台单孔胆囊切除术,仅在肚脐旁一个孔,术后隐藏于肚脐,几乎看不出切口,腹壁美观性明显提高,由于创伤小,术后疼痛也明显降低,康复更为快速。门诊信息:时间:周一上午 胆囊炎胆囊结石专病门诊 (虹口区85号门诊5层67号诊室) 周五下午 肝胆微创门诊(虹口区85号门诊5层67号诊室) 周四上午和周五上午 樊军卫专家门诊(虹口区85号门诊5层42号诊室)医师:樊军卫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肝胆外科医疗组长
樊军卫 2021-08-14阅读量9775
病请描述: 胆囊息肉同胃息肉,肠息肉,膀胱息肉一样,在没有明确病变的性质的情况下是没有理由切除胃,切除肠管,切除膀胱的,同样道理,胆囊息肉也不一定要切除胆囊! 对于胆囊息肉的处理也不一定均行胆囊切除术。过去仅凭胆囊息肉直径的大小决定胆囊是否切除的标准,也是个模糊的概念,是不科学的。胆囊息肉大部分是胆固醇息内,是良性的,对于良性病变的胆囊息肉均行胆囊切除是不科学的,以复发为借口作为切除胆囊也是不科学的,病因病机不明,病因不除,复发在所难免,就如同胃息肉,肠息肉,膀胱息肉复发一样。 对于胆囊息肉可行“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方法,术中在胆道镜的直视下摘除息内,对于有异议的息肉即刻送冰冻病理活检,若为恶性则行胆囊切除根治,若是良性则保留胆囊,如此避免了绝大部分良 息肉遭受切除胆囊的厄运。此法是根据胆囊息肉的病理性质决定是否切除胆囊,被认为是目前胆道外科临床中最合理、最科学的治疗方法。
杨玉龙 2021-08-09阅读量9480
病请描述:1、EUS引导下的透壁胆囊引流术临床进展国外学者选取了7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施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后,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为其中3位患者行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为另外4位患者行EUS引导下胆囊胃吻合术治疗;7位患者均于术后第1周或第2周拔除支架,镜下可见胆囊、十二指肠之间或胆囊、胃之间吻合处瘘道形成,他们用胃镜通过瘘道进入胆囊,为7位患者取出胆囊结石,为其中2位患者行胆囊息肉切除术,4周后再用肝胆胰脾超声评估患者胆囊情况,7位患者均没有胆囊结石残留,所有患者的胆囊均保留良好的收缩功能。对EUS-GBD替代PTGBD的临床疗效研究中,21位已行PTGBD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或胆道梗阻的患者改行EUS-GBD治疗,其中14位为女性,平均年龄77.5±8.0岁,该项操作在19位患者身上取得成功(90.5%),平均操作的时间为19.5±5.1min,在并发症方面,未见早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晚期不良事件仅在3个患者身上发生,其中2个出现远端支架的移位,1个因支架堵塞出现胆囊炎复发,17位患者在成功行EUS-GBD治疗后的平均7天(2-20天)内拔除PTGBD,支架的平均放置时间为139天(8-664天)。2、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胆嚢引流术的优势:对于不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道梗阻患者来说,经典的治疗是行经皮肝或胆囊穿刺引流(PTGBD),其缓解梗阻的有效率在56%-100%间,但常见穿刺部位出血、气胸、气腹、胆汁漏及导管移位等并发症,此外,当PTGBD术后发生导管堵塞、脱出、移位时,患者需要更进一步的外科干预及住院时间延长,术后病人需要随身携带胆汁引流袋,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研究认为,PTGBD禁用于有肝周腹水、凝血功能异常、导管脱出高风险的患者(痴呆患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其他不能配合的患者)。另一种常用的胆道引流措施是行ERCP术并在胆道中放置支架,但这会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另有研宄表明,在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胆道中放置覆膜金属支架后,急性胆囊炎的复发率为4%-7%。而相比于经典的经皮肝或胆囊穿刺引流,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架胆囊胃吻合术或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行胆道引流具有操作上可行、临床上有效、微创及术后再千预次数少等优点,但目前文献报道的临床病例数有限,需要更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来支持。3、局限性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胃吻合术或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会使胃内容物经支架反流到胆囊里面,会增加胆道感染的风险及胆囊结石形成的几率。因此,对支架进行改进使其有抗反流作用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支架放置后的拔除时间及瘘道的成熟时间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的金标准,但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及胆囊收缩功能的良好且有保留胆囊意愿的患者,EUS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引流效果好、保留胆囊功能、术后复发率低等优势。其适应症主要是不能手术的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囊积水、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以及ERCP术后仍未解决胆道梗阻的患者。其短期并发症主要是胆汁渗漏、胆汁相关性腹膜炎、出血、穿孔、支架移位,远期并发症有支架移位、支架闭塞,但目前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近期并发症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更长时间的病人随访。本文选自:王秀日,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的研究进展。
赵刚 2021-07-10阅读量9094
病请描述: 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是因为胆囊结石引起的,这种炎症分三种情况:一是胆囊结石在胆囊内移动,没有堵塞胆囊頚管或堵塞不全,这种情况是胆囊炎不明显的,也就是病人感觉不是很疼痛,只是腹胀,或进食后腹胀,伴有有肩背部不适或放射痛。长期的这种炎症刺激会损伤胆囊,损伤胆囊功能,最终结局是胆囊切除。二是胆绞痛,这种情况多见于结石嵌钝在胆囊頚管,超声检查结石位于胆囊頚管,不移动,胆囊壁有不同程度水肿增厚,壁厚超过3毫米,随着病情进展,严重的时候达10毫米,这时候会开始出现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右上腹部疼痛难忍,这个时候需要输液和急诊手术。三是胆囊頚管结石嵌钝发生胆囊炎,通过输液消炎治疗度过了急性期,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超声检查结石不移动,胆囊胀大,胆囊壁厚有所消退,甚至恢复正常厚度,发烧腹疼明显缓解,这样的胆囊损伤很重,几乎都要胆囊切除了。所以,对于无症状的或只是腹胀,表现出“胃病”症状的胆囊结石,及早采取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方法,不要等到发生了胆绞痛再考虑治疗,及早取出结石保护胆囊。另外,有下列情况时,也应积极手术治疗:1.胆囊结石直径>2cm,或多发结石,结石直径<0.5cm;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3.伴有胆囊息肉>0.8cm;4.胆囊壁增厚;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6.儿童胆囊结石;7.需长期行肠外营养或化疗;8.合并糖尿病;9.有心肺功能障碍;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11.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杨玉龙 2021-05-19阅读量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