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囊息肉 > 内容

胆囊息肉内容

【胆囊结石 vs&...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一次搞懂“胆”里那些事! 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答疑超10万次,用专业和温度守护你的健康! 胆囊:一个“低调”但容易“闹脾气”的器官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胆囊那些事儿。别看胆囊只有鸡蛋大小,藏在肝脏下方,但它可是胆汁的“仓库管理员”!平时肝脏生产胆汁,胆囊负责储存浓缩;当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它立马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这位“管理员”一旦闹起脾气,结石、炎症甚至癌变都可能找上门! 最近很多朋友留言问我:“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有啥区别?”“查出结石必须手术吗?”今天我就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真实病例,带大家科学认识这些“胆”里的麻烦。 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别傻傻分不清! 1. 胆囊结石 位置:胆囊内部 症状:右上腹剧痛(像被刀绞)、发热、恶心,吃饱后尤其明显 风险: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胆囊癌(三步走:结石→慢性炎症→癌变) 2. 胆管结石 位置: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像树枝分叉,越深越难处理) 症状:黄疸(眼白、皮肤发黄)、寒战高热、上腹痛 风险:易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甚至肝硬化 👉 关键区别: 胆囊结石常单独存在,胆管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导致) 胆管结石治疗更复杂,复发率高达80%! 揪出“胆石”的秘密武器:这些检查不能少! 一位80岁的奶奶腹痛3天,CT没发现结石,但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却揪出胆囊和胆总管里藏着一堆小结石!为什么?因为有些结石像“隐形人”,CT可能漏诊。 检查手段对比表     费医生划重点: 怀疑胆管结石,首选MRCP!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别掉以轻心,定期复查B超! 微创手术怎么选?三种“保胆”方案大PK! 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在主流是微创治疗。但具体选哪种?结合四大权威医院的方案,我总结如下: 方案一:腹腔镜+胆道镜“一站式取石” 适合人群:胆总管较粗(≥6mm)、结石较大(>2cm) 优点:一次手术解决胆囊和胆管结石,保留Oddi括约肌(防胆汁反流) 缺点:需留置T管引流2个月,期间洗澡、活动略麻烦 方案二:ERCP+腹腔镜“两步走” 适合人群:高龄、基础病多、胆管细 优点:无切口,恢复快,术后不用带引流管 缺点:需分两次手术,可能损伤十二指肠乳头 方案三:经皮肝穿刺取石(PTCS) 适合人群:多次手术后复发、无法耐受麻醉 优点:不用开腹,可反复取石 缺点:肝内胆管角度大时可能失败 👉 费医生推荐: 胆总管条件好→优先选方案一 身体弱、怕留疤→方案二更友好 复杂病例→方案三兜底 术后保养秘籍:做好3件事,结石不再来! 1️⃣ 饮食:少吃油腻(炸鸡、奶茶)、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西兰花)2️⃣ 作息:按时吃早餐!空腹太久胆汁浓缩易形成结石3️⃣ 复查:术后1年每3个月查B超,之后每年一次 费医生的暖心叮嘱 胆囊虽小,却关乎全身健康!如果你或家人有这些情况: 右上腹反复隐痛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1cm 结石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别犹豫!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现代微创技术早已让手术变得安全高效,拖成胆囊癌反而得不偿失。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肝胆领域30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问题酿成大病的案例。希望通过这篇科普,让大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身体里的每一个“零件”! 原创声明:转载请标注来源“费健医生科普团队”,侵权必究!点击关注,健康不迷路!❤️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44

谈之色变的癌中之王&mdas...

病请描述:近两周来,我们医疗组完成了四台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手术,这在平时也是少有的,胆囊癌发病率很低,我国没有发病率的确切报道。结合这几个病例的情况,和大家浅谈一下胆囊癌的诊治。胆囊癌,顾名思义,是胆囊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病的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瘤、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等,是的,这些都是胆囊良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或是诊疗不当,部分患者由炎、良转癌,良性疾病发展成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这样的结果十分可怕。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常见有上腹部饱胀不适(许多时候、许多患者甚至是医生误认为是胃病)、上腹痛、眼睛和皮肤黄染、茶饭不思、进食后呕吐;是不是觉得这些表现一个比一个严重,就像疾病在逐步进展一样。还有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患者检查确诊前都有长时间(大约3个月-半年时间)的乏力感,很遗憾,这个有可能是最早期的身体预警被屏蔽了。目前的检查确诊手段主要有上腹部超声检查: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腔内占位,胆囊床肝脏组织内占位(胆囊癌侵犯或肝转移所致)、肝门区、胰腺周围肿大淋巴结;上腹部CT: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轮廓消失,胆囊腔内占位,动脉期病灶呈异常强化,胆囊床肝组织异常占位,肝门区、胰周、腹腔干多发肿大淋巴结,有可能还会涉及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外胆管的侵犯。实验室检查:CA19-9升高。 治疗手段:回到前文,之所以说胆囊癌是癌中之王,预后极差,就是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胆囊癌患者检查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临近肝组织侵犯、血管侵犯、甚至是远处转移。错失了最佳手术时机,而手术切除,又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做到胆囊癌根治的治疗方式。再说我们刚完成手术的四位患者,有已发生肝转移的,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也有两者均已发生的,幸运的是全身PET-CT检查未见远处转移,更幸运的是手术实施过程中,所有的淋巴结均完整切除,肉眼无残留,有一患者右肝动脉受侵,一并切除。 胆囊癌的预后差,简单来说,早期胆囊癌经规范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85%-100%,中期胆囊癌经根治性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30%-50%,晚期胆囊癌,即便是扩大手术范围,5年生存率不到5%。专业文献中会将胆囊癌的分期、不同分期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生存状况进行仔细地分期,在此就不详细列举了。总之,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实施规范的手术切除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但是,如何提高胆囊癌的早诊、早治,尤其针对导致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的合理、提前干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任重道远!

崔龙久 2025-04-15阅读量1.0万

相比胆囊切除术,保胆取息肉或...

病请描述:保胆取息肉或切胆囊腺肌症 vs 胆囊切除术——核心危害对比:1. 息肉像韭菜,割完还长:  保胆取息肉只摘“果子”,但胆囊内胆汁成分异常或炎症没解决,1-3年内30%的人又长新息肉。腺肌症如果只切局部,周围组织可能继续增生,复发率高。切了胆囊,连“根”拔掉,彻底断后患。2. 漏诊癌症要命:  胆囊息肉或腺肌症可能是癌变前兆(尤其是>1cm息肉或弥漫性腺肌症)。保胆手术只能取局部组织,万一隐藏的癌变没切干净,相当于“把地雷埋更深”,耽误治疗。胆囊切除后能完整病理检查,避免漏诊。3. 术后胆囊变“废柴”:  保胆手术后胆囊缩小,胆囊可能因创伤或炎症丧失收缩功能,胆汁淤积,反而更容易诱发结石或慢性疼痛,约20%的人最后还得二次手术切胆囊。4. 手术并发症更坑人:  保胆操作需精细剥离病灶,甚至需要切除部分相邻的肝脏,比直接切胆囊更容易损伤胆管或血管,术中出血、术后感染风险更高。胆囊切除术已标准化,医生闭着眼都能做(夸张说法),安全性碾压保胆。5. 花钱买焦虑:  保胆手术费比切除贵2倍,术后每3-6个月就要做B超+肿瘤标志物复查,生怕癌变,心理压力巨大。切了胆囊,每年体检一次足矣,省心省钱。总结:  小息肉或腺肌症观察即可,不需要治疗,也无特效药。超过1公分首选胆囊切除,硬保胆囊就是“赌命”。腺肌症和风险息肉留不得,切胆囊虽少个器官,但不影响生活和寿命,保命又省事。医学界共识:该切就切,别和隐患较劲。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5-02-05阅读量954

我右上腹痛,会是胆囊息肉引起...

病请描述:我右上腹痛,会是胆囊息肉引起的吗? 一般不会。 绝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没有症状,也不会引起腹痛。所以,如果有反复发作的腹痛,需要另外找病因,不能误以为胆囊息肉而延误就诊。 当然,也有极小部分的特别情况,比如胆囊息肉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可能会因结石引发胆囊炎症状;或者息肉生长在胆囊颈部,导致胆囊管梗阻,也会引发腹痛症状。 所以,如果患有胆囊息肉,同时又有腹痛症状,需要仔细检查辨明病因,合理治疗。

姜皓 2024-09-09阅读量1457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癌吗?

病请描述:        一听到“病变”,可能你会吓一跳。        那么,“病变”就真的很严重吗?胆囊息肉样病变是癌吗?         不要紧张。         其实这只是胆囊息肉的另一种说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就是指胆囊息肉。而胆囊息肉,是一种较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大部分都对身体没有伤害,只需要定期超声检查。只有小部分体积较大超过10mm,或者生长较迅速的息肉,会需要手术治疗。而对于一部分经检查高度怀疑为肿瘤性的息肉,即使暂时表现为良性,也需要密切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

姜皓 2024-09-02阅读量1291

胆囊腺肌症是恶性吗?

病请描述:        不是。         胆囊腺肌病是良性的,是一种胆囊增生性疾病,但是少数可能会恶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单纯的胆囊腺肌症没有特别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结石,会有一些胆囊炎的表现,如消化不良、右上腹的疼痛等。         确诊以增强CT和超声为主,有弥漫型、节段型与限局型三型。        治疗上,目前的共识是,胆囊腺肌症超过1cm,或者合并胆囊息肉或者胆囊结石,相对恶变风险较大,需要手术治疗,切除胆囊。        所以,如果发现患有胆囊腺肌症,第一,不要惊慌。第二,找专科医师诊断,判断是否应该进一步治疗。

姜皓 2024-08-26阅读量1526

126、胆囊息肉有哪些征兆提...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如果有如下表现,癌变风险较高,需要早做处理: 第一、息肉生长过快; 第二、息肉超过10mm; 第三、息肉内含血流信号; 第四、息肉形态不规则,不像典型息肉表现; 第五、腺瘤 性的息肉或肿瘤 性的息肉; 第六、检查无法判断病变性质; 如果彩超不能判断性质,可行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肿瘤标记物(CEA、CA-125、CA-199三项)检查协助判断。如果检查也无法判断性质,不能排除癌变,需要尽早手术。 所有有手术指征的息肉,均建议有条件行术中快检,因为只有病检才能确定是否癌变,如果已经癌变,可以同期行胆囊癌根治术,而不需要第二次手术。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033

122、胆囊息肉有什么危害?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的危害取决于息肉的种类。 胆囊息肉主要有三种: 最常见的为胆固醇息肉,顾名思义,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就是血脂的一种。胆固醇息肉一般没有任何症状,理论上癌变的概率也较低。但如果息肉较大或者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等部位,会阻塞胆汁的流通,会引起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甚至诱发胆绞痛甚至胆囊炎。且1公分以上的息肉不好同胆囊癌鉴别,因此,1公分以上的息肉指南推荐胆囊切除并行术中快检。 第二种为腺瘤性的 息肉,少见得多,有癌变的可能,且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息肉种类,需要病检,1公分以上的还是推荐胆囊切除并行术中快检,如果血流丰富,手术指征还应适当放宽。 第三种为肿瘤 性的息肉,也相对少见,但癌变风险较高,富含血流信号或增强检查强化明显者,是肿瘤 性的息肉可能性大,由此特征者均建议尽早手术并术中快检。 息肉的主要危害就是癌变,胆囊癌恶性程度又极高,因此,1公分以上或有其它胆囊癌高危因素者,一经诊断,均需尽早手术。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375

136、胆囊息肉用什么药物治...

病请描述:全世界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胆囊息肉的药物,国内外指南均没有推荐。因此我们认为,胆囊息肉无药可治。 但考虑到胆囊息肉以胆固醇息肉为主,占到90%以上,主要成分同胆固醇结石相似,都以胆固醇为主,因此,理论上,治疗胆固醇结石的熊去氧胆酸类利胆溶石类药物可能对胆固醇息肉有效。但同胆固醇结石的治疗类似,如果体质不能改变,有效率低且复发率高。 考虑到胆固醇是血脂的一种,理论上,清淡饮食多运动,控制体重血脂,将摄入的脂肪类成分全部消耗掉,胆固醇息肉可能自愈。且这种情况下,复发率较低,因为从根本上、体质上做出了改变。 因此,胆囊息肉一般不推荐用药。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086

119、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简称胆囊占位。1公分以内,癌变的风险很低,没有手术指征。但1公分以上,癌变的风险明显升高,而所有的术前检查包括增强CT、增强磁共振、PET等都无法发现早期胆囊癌,也就是说,这些良性疾病同早期胆囊癌无法鉴别,因此都会建议尽早手术切除,且送术中快检。没有任何检查能搞清楚目前是否癌变,除了病理检查。因此,及时手术的必要性可想而知。这类患者术中快检确定为胆囊癌的概率大概5%左右。 另一个建议尽早切除的原因为: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与胰腺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属于癌中之王。因胆囊癌就诊者,即使能行根治性切除,能活过5年的也极少。因此,对该疾病的共识是:宁可错切1000,不能漏掉一个。 因此,虽然手术有风险,但远小于不手术的风险。除了极少数人(千分之几)发生严重并发症,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康复,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7-22阅读量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