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我右上腹痛,会是胆囊息肉引起的吗? 一般不会。 绝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没有症状,也不会引起腹痛。所以,如果有反复发作的腹痛,需要另外找病因,不能误以为胆囊息肉而延误就诊。 当然,也有极小部分的特别情况,比如胆囊息肉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可能会因结石引发胆囊炎症状;或者息肉生长在胆囊颈部,导致胆囊管梗阻,也会引发腹痛症状。 所以,如果患有胆囊息肉,同时又有腹痛症状,需要仔细检查辨明病因,合理治疗。
姜皓 2024-09-09阅读量1444
病请描述: 不是。 胆囊腺肌病是良性的,是一种胆囊增生性疾病,但是少数可能会恶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单纯的胆囊腺肌症没有特别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结石,会有一些胆囊炎的表现,如消化不良、右上腹的疼痛等。 确诊以增强CT和超声为主,有弥漫型、节段型与限局型三型。 治疗上,目前的共识是,胆囊腺肌症超过1cm,或者合并胆囊息肉或者胆囊结石,相对恶变风险较大,需要手术治疗,切除胆囊。 所以,如果发现患有胆囊腺肌症,第一,不要惊慌。第二,找专科医师诊断,判断是否应该进一步治疗。
姜皓 2024-08-26阅读量1516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的危害取决于息肉的种类。 胆囊息肉主要有三种: 最常见的为胆固醇息肉,顾名思义,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就是血脂的一种。胆固醇息肉一般没有任何症状,理论上癌变的概率也较低。但如果息肉较大或者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等部位,会阻塞胆汁的流通,会引起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甚至诱发胆绞痛甚至胆囊炎。且1公分以上的息肉不好同胆囊癌鉴别,因此,1公分以上的息肉指南推荐胆囊切除并行术中快检。 第二种为腺瘤性的 息肉,少见得多,有癌变的可能,且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息肉种类,需要病检,1公分以上的还是推荐胆囊切除并行术中快检,如果血流丰富,手术指征还应适当放宽。 第三种为肿瘤 性的息肉,也相对少见,但癌变风险较高,富含血流信号或增强检查强化明显者,是肿瘤 性的息肉可能性大,由此特征者均建议尽早手术并术中快检。 息肉的主要危害就是癌变,胆囊癌恶性程度又极高,因此,1公分以上或有其它胆囊癌高危因素者,一经诊断,均需尽早手术。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365
病请描述:1、无症状胆囊结石的预后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发生率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丁友宏等对确诊的31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B超随访10年,第1~5年每年随访1次,出现胆囊结石症状147例,占47.4%;5年内发病121例,发病率39.0%,占10年发病的82.3%。李留峥等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10年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它疾病死亡,64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2.0%,其中5年内发病53例,占10年发病的82.8%。赵元全对217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16年追踪观察,69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1.8%。其中5年内发病54例,发病率24.9%,占16年发病的78.3%;6~10年发病13例,10年以上发病2例。以上显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囊结石症状者多数发生在5年内,5年内发病率约25%~39%。 2、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的影响因素 2.1胆囊结石因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胰胆管梗阻致胆源性胰腺炎;直径≥10mm的胆囊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颈部,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引起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萎缩,而胆囊剧烈收缩可使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结石可致胆囊黏膜发生变异癌变,结石越大,恶变发生率越高,故结石直径>20mm时,应预防性胆囊切除。 2.2糖尿病因素: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造成胆汁淤积,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黏稠度升高,使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的概率。 2.3年龄因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活动量小、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均与年龄增加成正比;胆囊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也使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2.2.4其他因素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一氧化氮及雌激素等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已被证实。50岁以上并有长期胆囊结石病史的女性患者,是结石性胆囊炎癌变的高危因素。 3、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患者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师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有报道80%的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 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蔡飞等,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wanfangdata.com.cn)
赵刚 2024-07-11阅读量1706
病请描述: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隆起的病变,多为良性。 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其中肿瘤 性质的息肉包括:腺瘤、腺癌;非肿瘤 性质的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症 息肉、腺肌瘤病。 胆囊息肉大多无症状,而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也有少部分息肉会引起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症状。那么什么样的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呢?胆囊息肉如果有下面的恶变危险因素,则应该手术行胆囊切除:1. 直径超过1厘米;2. 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3. 息肉逐渐增大;4. 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者。 病人如果没有以上情况,也没有症状,则不需要手术(其实大部分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况),应该每6-12个月复查超声一次。 不过,胆囊息肉掌握手术指征也是很专业的事,建议找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当面咨询。
孟凡斌 2024-07-05阅读量1257
病请描述:对于胆囊息肉,多为胆固醇息肉。小息肉和多发息肉相对安全,可定期复查,复查的频率因人而异。 多数人生长缓慢或者不生长,甚至见过息肉自行缩小甚至消失的患者。但息肉一旦生长过快或者超过1公分(cm),癌变风险增高,需要及时手术并做病理检查。 肿瘤 性的息肉相对少见,性质不明,必须及时手术病检。 关于胆囊腺肌症,我最近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的文章,由于腺肌症90%以上合并结石或慢性炎症,手术指征同胆囊结石胆囊炎。 同时,胆囊腺肌症具有息肉一样的占位性病变性质,且目前超声、CT或磁共振诊断准确率较低,同胆囊癌不好鉴别,对于节段型和弥漫型胆囊腺肌症,一经诊断均建议及时手术切除病检,对于局限型病例,如果直径小于1公分,有条件观察随访。 强调一点:所有胆囊良性疾病,如果没有症状,均不需要用药,因为药物治疗无效(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除外,情况复杂,下一篇单独介绍)。 我每天门诊,均会劝退大量想药物治疗的患者。我给患者打得最多的比喻就是(不一定贴切): 胆囊上长东西,就像皮肤上长的痣,吃药不可能定点清除痣,但如果痣突然增大甚至流水、流血,很有可能是变成了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才能治愈。 痣肉眼可见,但胆囊肉眼不可见,只能做彩超等检查。该治得治,不需要治不要花冤枉钱,何况药物也有副作用。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13阅读量1478
病请描述:患者成某,男,58岁,因“发现右肺占位1年余”就诊。2022年3月自觉胸闷月余,便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占位,怀疑癌变,但未行穿刺。2022年4月于肺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病理示:右肺浸润性肺腺癌,中分化,胸腺有明显浸润,EGFR突变(未见报告)。2022年5月至9月底行培美脂肪肝、胆囊息肉。肺腺癌未见转移。遂于2023年7月来我院就诊,刻下:早起咯痰,无口干口渴,二便调。寐可,胃纳可,常觉饭后嗜睡,体乏懒惰,舌胖大,脉滑数。 2022年8月报告提示患者总胆固醇7.73mmol/L,甘油三酯2.57mmpl/L,低密度脂蛋白4.70mmol/L。 2023年9月23日症复诊,刻下:饭后困倦较之前好转,早起喉中有痰,痰白滑,舌尖红苔白,脉滑数。 付教授于7月份调整患者中药组方,经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胆固醇水平由7.73mmol/L降至5.24mmol/L,甘油三酯水平由2.57mmol/L降至2.21mmoml/L。低密度脂蛋白由2022年8月的4.70mmol/L现已恢复正常。 案语: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上逆,•••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类,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支气管的黏液腺。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 付教授在抗肿瘤药方的基础上加重泽泻的用量以化浊降脂,用制半夏、山药香附、陈皮等健脾祛湿,使得脾气健运,运化功能恢复则痰湿自去。并加用炒鸡内金以助脾运化。 除此之外,患者近来舌边尖红,并伴有上火,因此使用莲子心等药物以清心除烦。全方配伍切中患者病因,疗效显著。
付晓伶 2024-01-29阅读量1295
病请描述: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根据结石的有无可将其分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临床表现通常不典型,可有剑突下隐痛或轻度消化道症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患病率在10%左右,老年人可达40%,男女发病率为1:2,女性多于男性,其中95%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近年来本病呈现出新的发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率升高,病人平均年龄增加,病情隐匿、无症状者以及因为消化道症状突出而造成误诊、漏诊者增多。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胆囊壁的粘膜及肌层明显增厚,有时有粘膜上皮萎缩和溃疡形成,病变日久胆囊可与周围组织、脏器发生粘连,产生幽门梗阻或结肠梗阻。还可演变成胆囊腺肌增生病、胆囊纤维化和胆囊息肉,而胆囊腺肌增生病和胆囊息肉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危因子,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慢性胆囊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关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其机理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原因可包括以下几点:⑴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来自肠道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球菌等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若未被灭杀,则随胆汁进入胆囊引起感染。在一些全身性细菌感染中,如伤寒、副伤寒等,病原菌可自血循环进入胆囊,加之原有的胆囊内胆汁淤滞,使胆囊粘膜受损而发生胆囊炎症。亦可能是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造成慢性的细菌感染。慢性胆囊炎也可由病毒引起,约15%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既往有肝病史。此外,真菌、寄生虫如蛔虫感染也可导致慢性胆囊炎。⑵化学刺激:胆汁成分的改变或返流入胆囊的胰液对胆囊粘膜是一种长期刺激,可产生慢性炎症性病变。⑶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囊运动障碍或胆囊颈括约肌、括约肌痉挛,导致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增厚,伴慢性炎细胞的浸润,形成慢性胆囊炎。⑷高脂、高蛋白饮食及长期不规律饮食高脂、高蛋白饮食后,小肠砧膜上的细胞被刺激产生胆囊收缩素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胆囊平滑肌引起胆囊收缩。若此时胆囊颈括约肌、括约肌、胆道系统来不及松弛或有梗阻,胆汁排泄障碍,刺激损伤胆囊壁引起化学性炎症,随着病情发展可继发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清晨空腹状态下,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几乎处于过饱和状态,甚至已有结晶析出,如果长期不规律饮食,尤其经常不吃早餐,便给慢性胆囊炎的形成创造条件。 ⑸神经因素:当迷走神经和肠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中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作用于胆囊平滑肌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胆囊舒张。情绪异常变化时,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使胆囊及括约肌舒缩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出现障碍,促使胆囊炎症的发生。 对于结石性胆囊炎,对胆结石成因的研究经历了胆固醇溶解体系热力学平衡紊乱、胆道动力学异常和胆汁中促成核、抗成核因子平衡失常三个阶段。胆汁成分异常,促、抗成核因子平衡失常,胆道动力异常,是胆石病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也己成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石病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有研究者对上海地区胆石病家系调查发现发病率为54%,是正常人群的近10倍,双亲之一或两者均为患者的家系占74%,而同胞患病率高达58%。目前认为成石的必要条件是特定遗传因素导致肝脏胆固醇代谢异常,促使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表现为胆囊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和或胆汁酸含量降低,其它因素也具有促进成石的作用。进一步阐述了胆石病发病的遗传基础,促进了胆石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文选自:石玮等,滋阴柔肝法治疗`使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1-19阅读量1475
病请描述:患者张某,女,56岁,因“发现右肺占位1年余”就诊。2022年3月自觉胸闷月余,便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占位,怀疑癌变,但未行穿刺。2022年4月于肺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病理示:右肺浸润性肺腺癌,中分化,胸腺有明显浸润,EGFR突变(患者自诉,未见报告)。2022年5月至9月底行培美曲塞+卡帕化疗,并与同年11月起于付主任处进行中药治疗。2023年8月5日复查,示脂肪肝、胆囊息肉。肺腺癌未见转移。 案语: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及抽烟者。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类,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支气管的黏液腺。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 患者术后喉中有痰,痰质黏稠,因此使用黄芩、浙贝母、鱼腥草、麦冬等药物可清热化痰,配伍旋覆花、化橘红、桔梗、北沙参等滋阴清热、止咳化痰。患者术后正气亏损,即感乏力、气喘,皆为气虚之证。《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故使用黄芪、人参片、生白术、蜜炙甘草、白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补气,和中化痰。再配伍盐杜仲、牛膝以补益肾精。诸药合用,药效更佳。
付晓伶 2023-11-22阅读量1437
病请描述:3.2环境、饮食、心理、生活方式等对转归的影响 怀孕、低热卡饮食、全胃肠外营养、高位脊髓损伤都可影响其收缩功能。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高脂血症。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又可导致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障碍,造成胆汁淤积。胆汁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中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粘稠度升高,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概率。 3.3年龄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胆囊结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进行性增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肥胖、活动量小以及全身脂类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脂、脂肪肝,均与年龄增加呈正比。且由于胆结石在胆道内的移动以及胆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可使部分无症状及雌激素等的影响均已被证实,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油炸食品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持续心理应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均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这些因素作用在胆囊,使得胆囊功能的紊乱,结石出现移动异常,导致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症状甚或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4、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病人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生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疽、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虽然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结石是胆囊癌的前期病变,而且胆囊癌早期诊断又比较困难,但有报道的80%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 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31/16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4/279例),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⑥无症状胆结石患者,特别是体弱或高龄人,其机体抵抗力差,一旦出现症状又受条件限制,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而主张保守治疗的学者认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是良性的自然病程,为“无害疾病”,且保守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张辉等对既往体检查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66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33例中痊愈23例(占69.7%),有效8例(占24.2%),无效2例(占6.1%),总有效率93.9%。对照组33例中痊愈6例(占18.2%),有效10例(占30.3%),无效17例(占51.5%),总有效率48.2%。虽然胆囊手术安全性很大,治疗较肯定,但是胆囊三角变异,肝管变异、人为操作粗暴等均使手术风险性加大。另外,据对805例住院病例分析,结肠癌组396例,胆囊切除者41例,占10.35%;对照组409例,胆囊切除者22例,占5.3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得出胆囊切除很可能增加结肠癌发病率。其原因可能切除胆囊之后,肝脏所分泌的次级胆酸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石胆酸和脱氧胆酸,此类物质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因此,无症状胆囊结石应采取期待疗法,定期复查,待有症状或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切除。 5、小结 通过对2006年前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未得出对无症状胆囊结石行预防性切除有明显优势的肯定结果。但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3mm且胆囊管较细;不透放射线的结石;结石钙化;女性≤60岁;生活在胆囊癌高发区的患者;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或瓷化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或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6阅读量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