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正好也是这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年底了,前一阵子,单位和个人都在忙着年终总结,临近元旦放假,住院手术患者也有所减少,趁这个时间也回顾一下一年来的临床工作,在查阅今年的病例登记本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之前都没在意,今年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竟然有近10名学生患者。最小的16岁,高一学生。查阅这几个学生资料,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饮食不规则,忙于学习,疏于锻炼身体,个别小胖子平时休息的时候就喜欢玩游戏。 有一个小伙子,我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住院后就天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查房的时候总是对我笑,很腼腆,也不怎么说话,虽然高中学习比较紧张,但是胆囊炎反复发作,实在是受不了,才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医院就诊。原拟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做了胆囊切除,主要原因是腹腔镜探查发现胆囊壁水肿增厚非常严重,颜色发白,没有可实施抓钳的部位,与周围组织粘连水肿严重,三角结构粘连不清,虽然术前的影像检查能看到增厚的胆囊壁和最大径近3cm的多发结石,没有明确的肿瘤样表现,但是联想到今年初,春节刚过,病区一个18岁的小姑娘,因胆囊息肉来院手术,但是手术病理确发现息肉恶性变,还是决定中转开腹手术,一是安全,另一方面也更放心。事实证明我们术中的决定是正确的,小伙子胆囊炎症太严重,加上结石大且多,平时经常发作,胆囊壁已同十二指肠壁炎性穿孔,术中还做了十二指肠的修补。 术后回到病房,我把小伙子的父亲真真狠狠的“骂了一顿”。孩子平时经常叫肚子疼,他总认为孩子还小,最好不要做手术,长大了以后再说。其实,骂完他我也有点“后悔”,虽然他也是被我说的脸红脖子粗,只是尴尬的笑着说不知道会这么严重,早点做也许就不用在肚子上留个长的刀疤,同样为人父的我一样明白,他的内心是多么心疼孩子,多么恨自己,多么的愧疚。当然,结果还是好的,病理提示胆囊炎性增厚,小伙子也很快康复出院,估计这会在忙着复习期末考试了。 之所以想写点什么,就是不忍心看这些小伙子小姑娘,真的都是花一样的青春年少。凡事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小患者,大多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疾病的发生,缺少运动、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油炸食品过量、零食、夜宵等等,也有先天的胆道结构的异常所致,不论怎样,我希望看到这些文字的人,能够对身边的人有传播、有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定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膳食平衡,张弛有度。更加更加重要的是发现疾病一定早诊早治,千万不要拖! 新的一年正虎啸而来,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学习进步,阖家幸福!
崔龙久 2025-04-10阅读量8218
病请描述:全世界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胆囊息肉的药物,国内外指南均没有推荐。因此我们认为,胆囊息肉无药可治。 但考虑到胆囊息肉以胆固醇息肉为主,占到90%以上,主要成分同胆固醇结石相似,都以胆固醇为主,因此,理论上,治疗胆固醇结石的熊去氧胆酸类利胆溶石类药物可能对胆固醇息肉有效。但同胆固醇结石的治疗类似,如果体质不能改变,有效率低且复发率高。 考虑到胆固醇是血脂的一种,理论上,清淡饮食多运动,控制体重血脂,将摄入的脂肪类成分全部消耗掉,胆固醇息肉可能自愈。且这种情况下,复发率较低,因为从根本上、体质上做出了改变。 因此,胆囊息肉一般不推荐用药。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076
病请描述:经常能在门诊看到胆囊息肉自己消失的患者。因此,答案是肯定的,能够自愈。 但是,自愈的概率较低,100个里面只有数个。今天,我来讲讲胆囊息肉为何能够自愈。 胆囊息肉分为2种: 第一种,腺瘤 性的息肉,属于肿瘤 性的息肉,不可能自愈,且有癌变的风险,但这种息肉占比较少,约5%左右。多数就诊时已经很大,都是建议直接手术。 第二种,胆固醇 性的息肉,占比90%以上。顾名思义,主要成份为胆固醇。没错,你没有听错,就是血脂的一种。肥胖和高脂血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胆固醇息肉越来越多。能自愈的极少数人,往往息肉不大,5mm以内,能做到清淡饮食多运动,控制好体重和血脂。能做到这些的患者比例并不多,最多5%。当然,也有许多人将这些不好的因素都控制很好,息肉也不会消失,甚至会增大,原因不清,只能归结为体质。 无论如何,控制好自己能控制的,就算息肉没能缩小,也收获了健康。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25阅读量1104
病请描述: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根据结石的有无可将其分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临床表现通常不典型,可有剑突下隐痛或轻度消化道症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患病率在10%左右,老年人可达40%,男女发病率为1:2,女性多于男性,其中95%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近年来本病呈现出新的发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率升高,病人平均年龄增加,病情隐匿、无症状者以及因为消化道症状突出而造成误诊、漏诊者增多。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胆囊壁的粘膜及肌层明显增厚,有时有粘膜上皮萎缩和溃疡形成,病变日久胆囊可与周围组织、脏器发生粘连,产生幽门梗阻或结肠梗阻。还可演变成胆囊腺肌增生病、胆囊纤维化和胆囊息肉,而胆囊腺肌增生病和胆囊息肉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危因子,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慢性胆囊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关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其机理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原因可包括以下几点:⑴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来自肠道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球菌等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若未被灭杀,则随胆汁进入胆囊引起感染。在一些全身性细菌感染中,如伤寒、副伤寒等,病原菌可自血循环进入胆囊,加之原有的胆囊内胆汁淤滞,使胆囊粘膜受损而发生胆囊炎症。亦可能是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造成慢性的细菌感染。慢性胆囊炎也可由病毒引起,约15%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既往有肝病史。此外,真菌、寄生虫如蛔虫感染也可导致慢性胆囊炎。⑵化学刺激:胆汁成分的改变或返流入胆囊的胰液对胆囊粘膜是一种长期刺激,可产生慢性炎症性病变。⑶胆囊运动功能障碍:胆囊运动障碍或胆囊颈括约肌、括约肌痉挛,导致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增厚,伴慢性炎细胞的浸润,形成慢性胆囊炎。⑷高脂、高蛋白饮食及长期不规律饮食高脂、高蛋白饮食后,小肠砧膜上的细胞被刺激产生胆囊收缩素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胆囊平滑肌引起胆囊收缩。若此时胆囊颈括约肌、括约肌、胆道系统来不及松弛或有梗阻,胆汁排泄障碍,刺激损伤胆囊壁引起化学性炎症,随着病情发展可继发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清晨空腹状态下,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几乎处于过饱和状态,甚至已有结晶析出,如果长期不规律饮食,尤其经常不吃早餐,便给慢性胆囊炎的形成创造条件。 ⑸神经因素:当迷走神经和肠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中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作用于胆囊平滑肌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胆囊舒张。情绪异常变化时,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使胆囊及括约肌舒缩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出现障碍,促使胆囊炎症的发生。 对于结石性胆囊炎,对胆结石成因的研究经历了胆固醇溶解体系热力学平衡紊乱、胆道动力学异常和胆汁中促成核、抗成核因子平衡失常三个阶段。胆汁成分异常,促、抗成核因子平衡失常,胆道动力异常,是胆石病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也己成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石病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有研究者对上海地区胆石病家系调查发现发病率为54%,是正常人群的近10倍,双亲之一或两者均为患者的家系占74%,而同胞患病率高达58%。目前认为成石的必要条件是特定遗传因素导致肝脏胆固醇代谢异常,促使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表现为胆囊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和或胆汁酸含量降低,其它因素也具有促进成石的作用。进一步阐述了胆石病发病的遗传基础,促进了胆石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文选自:石玮等,滋阴柔肝法治疗`使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1-19阅读量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