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囊息肉 > 内容

胆囊息肉内容

哪些情况下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

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当然,这离不开胆囊疾病的高发,胆囊疾病主要包括结石、息肉、癌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胆囊疾病都需要切除胆囊,部分患有胆囊结石.息肉的人群,照样大鱼大肉仍未见异常,这里,我们来说说哪些胆囊是“要不得的”。胆囊科普: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缘,肝脏的后面,是一个中空的囊袋状器官,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浓缩和存储胆汁。胆汁能够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正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胆汁,在胆囊中存储,经胆囊浓缩(经胆囊浓缩过的胆汁浓度是肝脏分泌出来的10倍)。我们进食后10分钟作用,胆囊开始收缩。浓缩后的胆汁便顺着胆囊颈部的胆囊管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吸收食物。因此,胆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消化器官。                           哪些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虽然胆囊非常重要,但如果胆囊出现了严重的病变,就有必要切除,否则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病变。                                                          “要不得的胆囊”之一:曾反复发作胆囊炎的胆囊胆囊炎的发作大部分是因为胆囊结石的存在堵住了胆囊出口,导致胆囊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出,而把胆囊“憋大”,导致胆囊炎。此外,还有很小的一部分胆囊可以在没有结石的情况下发炎,称之为无结石性胆囊炎。无论有没有结石,反复发作胆囊炎的结石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胆囊炎反复发作,要减少发作就需要少吃油腻,而有些病人在每天喝小米粥的情况下仍因为胆囊炎反复住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胆囊壁逐渐增厚,加之结石反复摩擦胆囊壁,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几率。“要不得的胆囊”之二:可能或曾经引发胆管结石的胆囊上面说到,胆囊炎的发生是因为结石堵在了胆囊出口,这些结石都是比较大的结石,而小一些的结石则可以顺利流出胆囊,然后堵在胆总管中。这时,无论是肝脏分泌的胆汁,还是胆囊储存的胆汁,都无法流入小肠,那么这些胆汁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返回胆囊,导致胆囊增大发炎,另一条路则是返回肝脏,然后通过肝脏里的细小胆管进入血液,导致人全身的皮肤眼睛发黄,称为“梗阻性黄疸”。当然,胆总管结石首先导致的还是胆管炎,不同于胆囊炎,胆管炎常常导致高烧,甚至休克。一次胆总管结石发作可能只是胆囊里的一颗小结石落入了胆管,而这类病人胆囊内往往含有大量小结石,这些结石都可能再次落入胆管诱发胆管炎,因此,想要避免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切除胆囊这个“结石仓库”才是根本。“要不得的胆囊”之三:可能或曾经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胆囊大的结石堵在胆囊出口,小一点的堵在胆总管,那么更小的呢?这样的结石称为“泥沙样结石”,他们可以顺利达到胆总管的开口,而胆总管的开口在十二指肠,旁边紧挨着的就是胰腺管道胰管的开口,于是,接下来这些很小的结石可以更加“顺利”的进入胰管,诱发“胆源性胰腺炎”,显而易见,这类泥沙样结石的胆囊更是要不得。“要不得的胆囊”之四:无功能的胆囊一些病人虽然没有过胆囊炎发作,但是胆囊里已经全是结石(充满型结石),胆汁很少或几乎没有;或是由于胆囊壁过度增生增厚,导致胆囊腔几乎消失(胆囊腺肌症)。对于这两种情况,由于胆囊几乎没有胆汁可以进入,胆囊没有了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成为了“无功能胆囊”,若是继续留着,还可能会导致胆囊癌变,得不偿失。“要不得的胆囊”之五:有息肉的胆囊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需要切除胆囊。胆囊多发息肉,单发息肉直径小于1cm、有蒂等情况往往提示良性病变,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即可。一般来说,胆囊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cm,宽基底,或胆囊息肉随访过程中增大者,才是要切除胆囊的信号。“要不得的胆囊”之六:高度怀疑恶变的胆囊这个应该不用多说,对于怀疑或确定为恶性的胆囊病变,情况允许的话,当然是“能切就切”。胆囊切了会怎样?像之前说的,胆囊是胆汁的存储和浓缩器官,而不是分泌器官,所以,并不是“胆囊没有了就不能吃肉了”,胆囊切除后,饮食是完全可以和术前一样的。胆囊切了以后,身体少了胆汁浓缩这一步骤,胆汁由肝脏直接进入肠道,因此胆囊切除后初期少部分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腹泻,然而人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机制,往往一个月到几个月后,这种腹泻症状就会消失。另外,近年来有研究提出,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较未切除人群高,也是所谓“保胆取石”(由于大多数胆囊结石不止一颗,单纯取石很难取干净,特别是细小的结石,甚至贴在胆囊壁上的结石,要取干净更是不可能的任务。另外胆囊既然长了结石,即使取干净了结石,也极容易再次长出新的结石,而无论是结石摩擦还是多次取石对胆囊壁的刺激,都可能导致胆囊恶变。)推崇者抨击胆囊切除的一大论据。有关这个观点是起源于1978年国外学者Capron的报道,作者认为胆囊切除术可增加结、直肠癌危险性,尤其是女性右半结肠癌,后来的研究还列举了胆汁未经浓缩直接进入肠道的弊端,那么到底是这样的吗?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结肠癌患者中,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史的比例大约在1.16%~3.25%,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占到10.57%~23.53%,对超过10万例的胆囊切除患者随访20年,并未发现这部分人群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胆囊切除手术与结肠癌的高发这一谣言就不攻自破了。胆囊切除后注意事项:在做完胆囊手术之后,多吃清淡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这样也能够避免消化不良的产生。有部分人除了消化不良之外,还会出现胃胀胃酸。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平时每天都有正常的饮食,甚至吃的东西还很多,但是却常感觉自己的胃部非常的不舒适,其实就是因为胃部出现了异常。在刚刚做完手术之后,胃胀胃酸的现象也是发生得比较多的,过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的减轻。胆囊作为人体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能够储存和消化人的食物。出现了胆囊病变,应该及时做胆囊切除手术,在切除了胆囊之后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术后症状,但是这些症状会随着时间而逐渐缓解,不需太过担心,只要注意身体变化,后遗症也会逐渐减轻。

童仙君 2020-01-17阅读量9607

胆囊疾病超声体检误诊原因

病请描述:最近这些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更加关注健康,树立了较强的保健意识,在此背景下,每年参与健康体检的人越来越多。健康体检中,超声检查是重要项目之一,直观、无创无痛、操作简单,且高效,适用于多种疾病诊治,得到大范围推广。本文通过对4278例体检者的体检情况分析,探讨观察胆囊疾病超声体检漏诊误诊的原因。 本次研究的4278例健康体检者均接受超声体检,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要求禁食禁水至少8h。检查时,取仰卧位,或者半卧位、侧卧位,全面扫查胆囊,对胆囊的大小及形态进行观察,并准确测量囊壁厚度,检查腔内是否存在异常回声。结果:①4278例健康体检者经超声检查发现297例胆囊疾病,检出率6.94%(297/4278),其中,漏诊7例,误诊11例。 误诊原因: (1)胆囊检查不仔细,不全面。本组中的7例漏诊病例均属于该情况。对于超声体检者,体检的循环流水操作,加上以阴性结果为主,很多超声医生容易倦怠,未全面观察胆囊病变,造成漏诊。对此,操作时,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调整体位,指导患者正确呼气与吸气,便于超声检查。针对胆囊底部结石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由于近场胆囊底部伴有明显的混响伪像,对胆囊底部病变显示情况造成影响,容易导致漏诊。 (2)一般情况下,对于参与健康体检的体检者,并未出现明确的症状及体征,针对无症状早期病变,若是超声医生掌握不足,便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本组中有3例慢性胆囊炎误诊为胆囊癌,便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胆囊癌,若是囊壁增厚,内缘不够光整,增厚程度不同,回声强弱不均,在观察声像图时,可稍稍将图像局部放大,对细微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在难以鉴别的情况下,需给予合理的建议,避免轻易确诊。 (3)部分胆囊疾病的声像图有交叉点,容易导致误诊、漏诊,本组中6例胆囊腺肌增生症误诊为慢性胆囊炎,仅仅根据声像图,很难鉴别诊断弥漫型腺肌增生症与增厚型慢性胆囊炎,但是,弥漫型腺肌增生症脂餐后,可出现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表现,在受检者的健康体检报告中应给予建议。 (4)药物因素也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本组2例胆囊正常误诊为胆囊结石,超声显示为胆囊结石,但经后来复查发现胆囊正常,询问得知这2例体检者在体检前服用过过头孢类抗菌素。有研究发现,头孢类药物能够参与肝胆循环,且在体内不易完全分解代谢,40%-60%左右通过原型的方式沉积于胆汁内,对于那些结石高发人群,胆酸池胆固醇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胆囊中蓄积大量药物,超声显示结石,停止服药之后,胆囊中胆酸池慢慢恢复,结石也溶解消失了。 因此,在超声体检时,应加强与体检者的沟通交流,了解体检者的有无胆囊结石病史,询问其近期服用情况,若是发现结石,需排除药物所致的可能性。总之,胆囊疾病超声检查中,检查医师需提高警惕,规范操作,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可疑病例的随访,积极干预影响因素,保证体检质量,减少误诊、漏诊现象。 本文选自李璇婧,医学影像与临床检验,2019年第6卷第2期。

赵刚 2019-10-19阅读量9379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

病请描述:4、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大多因为术前漏诊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或术中操作使胆囊内的小结石进入胆总管内所致。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内出现胆管炎相关症状时,如腹痛、发热、黄疽等,在排除胆道损伤因素后,应考虑胆总管结石残留的可能。胆总管残余结石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目前MRCP检查是诊断胆总管残余结石最为有效的影像学手段。MRCP检查能精确了解胆总管结石的具体情况以及手术区域情况,如结石位置、大小、数量及胆管有无变异等,有助于评估手术难度和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对于临床上B超检查不能排除,但又高度怀疑胆总管结石者,可行MRCP检查。 对于明确诊断的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直径<8mm且结石较小时,内镜球囊扩张取石是首选治疗手段。 胆总管扩张直径>8mm,应充分考虑是否需要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的问题,胆总管探查手术是合适的选择,首选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推荐意见5: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出现胆管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行腹部超声、CT及MRCP等检查。胆总管残余结石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时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内镜或手术治疗。(证据等级:中级;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5、结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开腹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胆囊炎等)最为常见的手术方式,在基层医院得到普遍应用。在微创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部分手术适应证把握不严,治疗不够规范,并发症处理不够及时、合理等情况。因此,希望通过本共识的制订,能够指导临床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及时、规范处理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本文选自: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8年5月第16卷第3期。

赵刚 2019-07-06阅读量9116

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治进展02

病请描述:三、诊断 大部分胆囊隆起性病变在临床症状上表现轻微并且没有特异性,它的发现和诊断主要依靠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这一检查手段具有准确率高、创伤小、费用低等多项优点,使其作为筛查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手段。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弹性测定、内镜超声(EUS)、超声造影(CEUS)及磁共振检查(MRI)等影像学诊断手段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时超声弹性测定技术是一种探测组织硬度或弹性的新型超声技术。该技术能够通过探测组织的硬度或弹性来判断其病变性质。这项技术可应用于胆囊隆起性病变,有助于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他们在对53名患者进行检查之后,52名良性病变的患者在检查中均呈现高弹性结果(即病变较软),而呈现低弹性结果(即病变较硬)的患者,其病变被公认为胆囊癌。 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是一种传统的检查方法,内镜超声在诊断胆囊病变中越来越普遍。内镜超声可以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还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胆囊壁的厚度。在胆囊壁增厚的病例中,超声内镜结合细针穿刺还有助于胆囊息肉的病理学诊断。 超声造影检查是一种微创的诊断技术,使用造影剂成像将有助于胆囊息肉的诊断,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出胆囊息肉的形状,该检查对于鉴别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腺瘤与胆固醇息肉有所帮助。在一项由多中心组织完成的关于微血管动态生成的研究中发现,拥有凸多频探头的超声造影可以检测到大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中的微血管的动态生成,这将有助于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于PLG的良、恶性鉴别有所帮助,可以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度。在应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诊断PLG时,良性组的ADC值显著高于恶性组。当ADC阈值取为1.5×10–3mm2/s时,该检查诊断PLG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100%和96%,均明显高于未参考DWI表现的术前诊断准确度(78%)。 四、手术适应征 胆囊隆起性样病变的手术指征的选择,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意见。绝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只有大于1.0cm的孤立病灶才会给予手术治疗;而对于多发病变或不断生长的病变的处理措施和随诊建议尚未统一。综合相关文献后,可以总结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手术指征:(1)有症状的时候就应该手术,而不应该考虑息肉的大小、数目等肿瘤性的相关因素;(2)胆囊颈部的息肉易阻塞胆囊管而引起急性胆囊炎,一经发现即应予以手术治疗;(3)息肉直径≥10mm;(4)彩超回声弱或不均匀回声;(5)息肉基底≥6mm;(6)息肉合并胆囊结石;(7)3个月内息肉迅速增大;(8)年龄大于40岁的单发息肉;(7)CDFI检测到息肉内有血流信号。对于高度怀疑恶变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应尽早实施手术,以利于根治性手术的进行。对于无上述手术指征的胆囊息肉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腹部彩超即可,重点观察病变的数目、大小、回声强弱、是否合并结石、蒂的有无或是否宽基底、CDFI血流情况等因素的变化,评估息肉恶变的风险。 五、结语与展望 胆囊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胆汁的储存及浓缩中有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和组织病理学的不断进步,胆囊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将会越来越高,将会有更多非肿瘤性息肉被保留下来,为患者提供最科学的诊疗方案。 本文选自谢强强等,胆囊隆起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指征探讨。

赵刚 2019-06-15阅读量9958

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治进展01

病请描述:胆囊隆起性病变(PLG)是一个形态学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大多数病变属于良性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等。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改进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多数患者在毫无症状的时候接受了过度治疗。而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仅有3-5%的息肉是恶性的。术前对该病各种病理类型的推断仍比较困难,因此术前鉴别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对患者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流行病学特点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PLG发病率的报道差异很大。德国医师认为,德国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仅为6.1%,而韩国医师报道称,在9.96%的健康韩国人群中发现了胆囊息肉。在我国的不同地方,PLG的发病率也有很大不同。在浙江宁波当地人的胆囊息肉的总体发病率达到了7.4%,低于台湾省的9.5%,比北京和上海的发病率要高,而后者的发病率分别为6.9%和4.2%。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性别、年龄方面有很大差异。来自德国的的报道发现,男性的发病率和女性接近(在全部2099个病例中,二者发病率均为6.1%)。除此之外,大部分文献都认为男性PLG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在上海的全部受检者中,7174位男性受检者中发现了332个胆囊息肉,4642位女性受检者中发现了163个胆囊息肉,发病率分别为4.6%和3.5%,男性的发病明显高于女性。来自宁波的一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8.5%的发病率更是显著高于女性的5.0%。另外,中年人PLG的发病率普遍比其他年龄段的要高。在40-49岁的中年男性受检者中发现了10.5%的发病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而台湾的中年男性的发病率最高。 二、病理学分型 胆囊隆起性病变在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②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胆固醇息肉:胆固醇异常沉积于胆囊壁内粘膜层形成的良性病变。肉眼可见在凸起的嵴上可见线状的黄色条纹,周围粘膜伴有充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特征性的“草莓胆囊”。镜下的结构呈黄色分叶状,绒毛顶端可见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表面有完整的上皮细胞覆盖,常被看作是胆固醇沉着症的形态学变异。 炎症性息肉:胆囊壁总是伴有慢性的炎症,可见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状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显微镜下,黏膜层伴有不同程度的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相对正常或萎缩,或显示增生性或化生性改变,这些化生性改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腺肌瘤与腺肌瘤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后压迫胆囊壁,致使胆囊壁内出现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腺管结构,这些腺管结构被称为“罗阿氏窦”。它们表面覆盖有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内部可能藏有结石。罗-阿氏窦大量存在并且合并有肌层肥厚,则被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与腺肌瘤病(弥漫性病变),局灶性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节段,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形成界限清楚的病变。 腺瘤性增生:与上文提到的腺肌瘤相似,也是继发于炎症和(或)结石的黏膜反应性变化。它类似于胃肠道的相应病变,可以有蒂或无蒂,可表现为管状、管状绒毛状(管状乳头状)或绒毛状(乳头状)的生长方式,其中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部分管状腺瘤由幽门型腺体组成,并且经常可以见到一定程度的非典型性。少数表现为原位癌或局部浸润癌。一般来讲,腺瘤愈大,出现恶变的可能性就愈大[。但是,胆囊粘膜的腺瘤性增生似乎并不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胆囊腺瘤中常见的β-连环蛋白基因的突变,在胆囊癌中比较少见;见于胆囊癌的tp53、k-ras和p16突变在胆囊腺瘤中也少见。 本文选自谢强强等,胆囊隆起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指征探讨

赵刚 2019-06-09阅读量1.0万

胆囊管状腺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病请描述:胆囊管状腺瘤流行病学特点: 胆囊管状腺瘤为胆囊腺瘤的一种,临床上发病率低,女性比男性多见,且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也可发生于青年人,发病率在0.2%~2.2%。国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良性胆囊腺瘤患者年龄(50.3±16.3)岁,腺瘤恶变患者年龄(58.3±12.6)岁,老年患者胆囊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大。本组患者男18例(58.06%),女13例(42.94%),平均年龄56岁。 临床表现: 胆囊管状腺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不适、纳差等慢性胆囊炎症状,常伴有右肩背部放射性酸痛不适,个别患者可出现急性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症状,但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国内研究指出上述症状的发生率为88%,也有文献报道上述症状发生率仅为6%。本组31例患者中有12例(38.71%)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胆囊占位,轻微症状1例,表现为乏力纳差,18例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间断性胀痛,其中2例伴黄疸,2例有进食过饱后偶见右上腹短暂隐痛不适的表现。 病因及病理演变过程: 目前病因仍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炎性反应和胆囊结石与胆囊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慢性炎性反应刺激和结石的机械性损伤使胆囊黏膜上皮在反复磨损、再生、修复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最终造成增生物突出到胆囊腔内形成息肉。 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应用的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难以作为胆囊管状腺瘤的特异性指标。近年关于胆囊肿瘤相关的标志物研究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诊断方法: 胆囊管状腺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对本病诊断率较高,其典型表现:自胆囊壁向胆囊腔突起的中等至强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典型CT增强扫描病灶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轻度或明显均匀强化,胆囊腺瘤主要由胆囊动脉发出的分支 供血,扫描后变化明显。影像学检查虽能直接显示胆囊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胆囊壁的关系,但对于胆囊腺瘤、早期胆囊癌与其他胆囊息肉样病变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故鉴别诊断困难。 病理特点: 胆囊腺瘤是腺上皮来源的一种良性肿瘤,依据组织形态和生长方式,胆囊腺瘤分为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和管状-乳头状腺瘤(混合型),另有报道根据组织学形态和生长方式分为4型,除以上3种类型外,加入绒毛-管状腺瘤,其十分罕见,并且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本组31例患者中单纯管状腺瘤26例,绒毛-管状腺瘤5例(均伴有癌变)。胆囊管状腺瘤呈息 肉样变,单发性、广基隆起性多见,多数伴非典型增生,以轻度和轻中度多见。少数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和胆固醇沉积。5例绒毛-管状腺瘤均伴有癌变,提示由单纯管状腺瘤向绒毛-管状腺瘤发展过程可能为腺瘤-腺癌变途径。 治疗措施及预后: 对于可疑胆囊管状腺瘤或早期肿瘤都应手术治疗。本组随访的28例患者中除2例死于不相关原因外,其余26例均存活至末次随访。因其存在恶变潜能,术后规律的随访十分必要。 本文选自牟怡平等,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第39卷,第7期。

赵刚 2019-05-18阅读量1.1万

胆囊残端疾病的超声表现及分析

病请描述:胆囊残端是由于胆囊切除不完全,导致术后胆囊残留或胆囊管残留过长(>lcm)形成的,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的遗留。可引起类似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与此有关的疾病统称为胆囊残端疾病。该病常使患者蒙受再次手术的痛苦,超声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误诊。 1、一般资料: 20例胆囊残端疾病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9~70岁,平均55岁。术前均做过超声检查,诊断明确,临床诊断:胆囊炎并结石8例,胆结石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3例,胆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例:其中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余14例为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2、结果: 20例患者均有胆囊切除手术史,因术后不同时间出现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饱胀、隐痛不适,伴有或不伴有右肩背部放射痛就诊,临床考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行超声检查:术 后出现症状时间为10天~5年,患者来院就诊时间为术后2~14年。超声诊断残余胆囊炎5例,残余胆囊并结石8例,残余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4例,残余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胆管炎2例,残余胆囊炎合并息肉1例;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总管扩张。14例行残余胆囊切除手术,6例行残余胆囊切除手术加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术后随访均已证实,且无肿瘤及恶性病变发生。 3、讨论 3.1胆囊残端疾病超声表现形式及发生的原因: 胆囊残端疾病的发生多与首次手术有关。①由于患者胆囊炎症常反复发作,胆囊三角充血、水肿、胆囊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或胆囊管的解剖变异等因素造成胆囊颈的残留或胆囊管残留过长。②胆囊切除后因胆道内压力改变和胆汁的作用,致残留的胆囊颈或胆囊管扩张而形成残余胆囊。③有的胆囊三角致密粘连,胆囊颈(管)结石嵌顿或匍匐于胆总管上,形成残留胆囊颈(管)的结石。④胆囊大部分切除时.残留过长的胆囊管内因部分胆囊黏膜保留完整,成石因素仍然存在,加之存在炎症反应,反复感染、内皮脱落,导致结石形成。残余胆囊结石可下移至总胆管而继发胆总管结石并胆管炎。⑤还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对那些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的病例,为了不损伤胆总管,而远离胆总管处理胆囊颈部.结果造成胆囊颈管及结石的残留。 3.2避免超声诊断的漏诊: 漏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扫查时只注意扫查肝内外胆管有无病变,未仔细检查胆囊床区。②胆囊切除的患者,往往胃肠气体较大,残余胆囊被遮挡不易发现。③胆囊切除后Oddis括约肌张力及胆管压力改变.肝外胆管代偿性扩张.残余胆囊结石可继发肝外胆管结石。检查时常提示“肝外胆管扩张”或“肝外胆管结石”而漏诊残余胆囊。因此,对胆囊切除术后伴有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超声检查时应仔细扫查胆囊床区.可避免胆囊残端疾病的漏诊。 本文选自刘宗艳等影像与介入,2012年,第19卷,第1期

赵刚 2019-05-04阅读量9947

胆囊排空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的影...

病请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的疾病,GER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研究表明,胆囊排空功能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密切,本研究观察胆囊排空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分析判断胆囊排空功能与胃食管反流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并分析相互联系的可能的机制。    选取GERD患者150例,男60例,女90例;平均年龄(44.8士17.9)岁。按胆囊排空功能,将患者分为胆囊结石组、胆囊息肉组和胆囊正常组,每组患者50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症状分级:根据王其璋《胃食管反流病学》中的评分标准,最终评分2-7分为轻度、8-15分为中度、16-23分为重度、24-32分为极重度。结果显示:胆结石组胆囊的大小,无论是空腹或进食脂质后大小都较其他两组大,而其胆囊排空率均比其余两组小,液体反流次数增加。研究得出的结论:1、胆结石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明显障碍;2、GERD伴胆结石的患者反流加重、其成分更复杂;3、胆囊排空功能的异常会导致GERD反流情况的加重,但并不会明显改变患者的自觉症状。机制:1、胆汁反流加重胃食管反流能够引起胃肠动力紊乱和解剖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胆汁反流或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当胆汁反流的频率增高、反流量增大并且持续时间延长时,就有可能导致胆汁反流至食管,最终造成食管粘膜的损伤。胆囊结石组的患者较胆囊排空功能正常的患者(包括胆囊息肉组及胆囊正常组)酸反流和非酸反流均有显著增加。多数研究认为,在无酸反流情况下,单纯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引起症状,却不常导致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引起的化学损伤是导致患者食管粘膜破损及难治性GERD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胆囊排空障碍的患者组中(胆囊结石组),双重反流更加常见(弱酸反流较多)。研究显示,GERD患者食管对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清除时间普遍长于对酸反流的清除时间,提示两种反流的清除机制可能不同,十二指肠胃反流反流物长期滞留于食管可直接损伤食管粘膜或加重酸性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由此可见,酸反流与胆汁反流在GERD发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GERD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双重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强于单纯酸或胆汁反流。酸反流与胆汁反流间可能有正性协同作用。本文选自张春兆北京医学2015年第37卷第10期

赵刚 2019-01-11阅读量9451

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是...

病请描述:术后胆囊标本将常规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查是否有意外胆囊癌的存在。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是胆囊癌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机会。由于早期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往往与良性胆囊疾病极其相似,因此,早期临床诊断胆囊癌是几乎不可能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病理检查。可见,为避免意外胆囊癌的遗漏,术后胆囊标本常规行病理检查似乎是必须的。    1、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在12969例胆囊标本中,36例胆囊病理诊断为恶性的患者被筛选出,胆囊癌的发生率约为0.28%。2、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36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7岁;男女比例为1:2;包括32例腺癌,2例粘液腺癌,1例腺鳞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根据胆囊癌分期,12例为原位癌,4例肿瘤侵犯至胆囊固有层T1a期,5例肿瘤侵犯至肌层T1b期,1例肿瘤处于T2期,14例肿瘤已侵及胆囊浆膜层以外T3期。3、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前影像学发现19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存在可疑的病变,主要包括胆囊隆起样变〔息肉或结节)、胆囊占位以及胆囊壁不均匀增厚等,另外17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仅提示单纯的胆囊结石,未见其它可疑病变的存在。4、意外胆囊癌患者术中发现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关系术中发现的可疑病变主要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节、胆囊占位、局部粘膜不均匀增厚等,但仅有4例T3期胆囊癌患者进行了术中快速冷冻分析,随后中转开腹进行了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仅有2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发现都未见可疑的病变,术后病理证实1例患者为原位癌TIS,1例患者肿瘤仅侵犯至胆囊固有层T1a期。3.1选择性胆囊病理检查的意义在诊疗过程中,为避免滥用医学检查,寻求更经济有效的方案使用各种检查手段日益深入人心。英国皇家学院的病理学家认为一些手术标本行病理检查的意义不大,并且大量临床研究也支持手术标本常规行病理检查的观念应该摒弃,例如阑尾标本、痔疮标本、缩胸组织等。目前已不断有研究认为术后的胆囊标本也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发现以及胆囊肉眼观察等情况选择性的行病理检查。术后胆囊选择性病理检查的可行性分析:本研究得出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约为0.28%与其它研究结果相符,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大部分患者为腺癌,原位癌和早期胆囊癌,占所有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一半以上。此外,本研究发现胆囊腔内占位性病变〔息肉、结节、包块以及局部粘膜不均匀增厚)是最常见的可疑病变,其次是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等。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剖开胆囊、仔细观察和触摸胆囊壁,就可以发现以上这些可疑的病变。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发现及胆囊肉眼观察情况,本研究中外科医生成功辨认出34例意外胆囊癌患者存在的可疑病变,仅仅遗漏了1例原位癌和1例Tla期患者。然而,对于这2例早期胆囊癌患者而言,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已可达到根治的效果,毋须进一步手术治疗,即便术后行病理检查,其病检结果也不会改变这2例患者的手术方式,更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胆囊癌外科手术的方式及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侵犯的程度,对于原位癌和T1a期患者而言,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已足够,胆囊癌根治术只适用于T2期及以上分期的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有待进一步探讨: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即便是进展期胆囊癌,其胆囊的大体观察也可能无任何可疑病变存在,因此,极力推荐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以避免进展期胆囊癌的遗漏。但现有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选择性的胆囊病理检查。本文选自曹贵章等,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赵刚 2018-07-06阅读量1.2万

胆囊疾病手术漏诊其他疾病原因...

病请描述:近30年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飞速发展,LC己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金标准。但由于近年各级医院腹腔镜手术广泛开展,尤其是年轻医生在常规开腹手术经验不足的状况下,不注重综合分析病情,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现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胆囊良性疾病行LC中漏诊其他疾病33例的临床资料,为大家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33例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32-67岁。LC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9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胆囊息肉8例。33例中右上腹间歇性隐痛3-6年,伴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6例;上腹部、后背、肩部不适10例;无明显症状17例,系常规体检超声检查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33例患者手术中发现漏诊3例,其中结肠癌2例,胃癌1例;术后发现漏诊30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8例,胆囊癌5例,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3例,带状疱疹及硬化性胆管炎各2例。2、漏诊原因分析1、诊断思维局限:临床专业过度细化,可使年轻医生在自己的专业内快速成长,但也会导致专科医生对其他专科知识了解欠缺,常常诊断思维局限、先入为主,以本专业疾病解释患者所有症状,易出现漏诊。2、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部分接诊医师在接诊患者后未详细询问腹部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间、频繁程度,只进行简单问诊或结合既往超声检查结果即诊断为胆囊疾患而进行手术治疗。实际上胆囊结石出现的临床表现易与毗邻脏器疾病相混淆,如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肿瘤、冠心病不典型心绞痛、右侧肺炎、结肠占位等疾病相混淆,不细致鉴别极易出现误诊及漏诊。本组漏诊带状疤疹2例以右上腹疼痛就诊,术前仅结合既往超声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即行LC,术后上腹部疼痛不缓解,再次详细查体发现右侧胸壁、后背带状疤疹,方确定患者腹痛是因带状疤疹所致。漏诊胆总管结石18例,LC后询问病史发现7例有畏寒、发热病史,实际曾有胆管炎表现,但术前询问病史时未能了解到。漏诊硬化性胆管炎2例术前肝功能检查胆红素己增高,但接诊医师简单解释为胆囊结石所致,匆匆行LC,术后黄疽不能消退,术后行肝胆MRI加MRCP检查,发现患有硬化性胆管炎。3、过分依赖超声检查结果:尽管超声检查诊断胆囊疾病有重要价值,但其对空腔脏器疾患诊断并无优势,易导致接诊医师忽视患者合并疾病的存在,对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患者易将全部症状解释为因胆囊结石、胆囊炎所致,而漏诊其他合并疾病。超声检查对胆道疾病的误诊率达4.25%。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对胆囊结石检出率可达100%,但对胆总管结石的检出敏感性仅63.3%。回顾2100例胆囊结石临床资料,术前发现合并胆总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术中漏诊胆总管结石共334例,胆囊良性疾病并发胆总管结石发生率15.9%。4、LC具有一定局限性: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区别在于腹腔镜手术只能观察腹腔脏器表面疾患,由于腹腔镜无触觉感,不能检查实质内及空腔脏器内部疾患;临床上对术前未进行详细检查,术后出现症状,或术前症状术后仍不缓解患者需进一步行补救性检查,如胃镜、CT及MRCP等。本组漏诊结肠癌和胃癌患者术中因肿瘤侵及胃、肠浆膜而发现;漏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总管结石患者均于术后症状不缓解或出现畏寒、发热、黄疽等胆管炎表现进一步检查才确诊。5、不熟悉专科医技检查手段及特点:超声检查对胆囊结石的诊断率达95%,但对胆总管下段结石诊断率仅36%-54%。M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敏感度为88%-93%,诊断准确度为96.3%-99.2%。文章选自:崔忠等,临床误诊误治,2017年8月30卷第8期。

赵刚 2018-01-20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