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宫颈癌后装治疗(即近距离放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疼痛,可能与放射损伤、组织炎症、操作刺激等因素相关。减轻疼痛需从多个方面综合干预,以下是具体的建议:一、明确疼痛原因,针对性处理1. 及时沟通与评估o 疼痛出现后应第一时间告知主管医生或护士,详细描述疼痛的部位(如阴道、盆腔、腹部等)、性质(钝痛、刺痛、胀痛)、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o 医生可能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如盆腔 CT、MRI)等明确疼痛原因,排除感染、肿瘤进展、放疗并发症(如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等潜在问题。2. 针对病因的医疗干预o 放射损伤或炎症:若因放疗导致阴道黏膜或盆腔组织充血、水肿,医生可能开具抗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阴道局部用药(如含雌激素的软膏、润滑剂)缓解炎症,保护黏膜。o 感染:若合并阴道或盆腔感染,需根据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细菌性感染用甲硝唑、头孢类药物)或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二、疼痛管理的具体措施(一)药物镇痛• 轻度疼痛:可优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缓解轻中度疼痛及炎症反应,注意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中重度疼痛:若非甾体类药物效果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或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需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频次,避免成瘾或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 局部用药:阴道疼痛可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等局部麻醉剂缓解黏膜刺激,或使用含激素的润滑剂减少摩擦疼痛。(二)物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放松管理:o 治疗时或疼痛发作时,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盆底肌肉,减轻紧张感(肌肉紧张可能加重疼痛)。o 避免久坐、久站,选择柔软坐垫,侧卧或半卧位可减少盆腔压力;活动时动作轻柔,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 温敷与清洁:o 下腹部温敷(温度适中,避免烫伤)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时,用温水轻柔冲洗外阴,保持清洁干燥,减少感染风险。• 饮食与营养支持:o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维生素(新鲜蔬果)的食物,促进黏膜修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胃肠道不适。o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用力排便可能增加腹压,加重盆腔疼痛),可通过多喝水、吃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或遵医嘱使用缓泻剂。(三)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 焦虑与疼痛的恶性循环:疼痛可能引发焦虑、恐惧情绪,而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知,需通过以下方式调节:o 与家人、朋友倾诉,或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缓解心理压力;o 参加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分享经验,获取情感支持;o 学习正念减压、渐进式肌肉松弛等技巧,改善情绪状态。三、后装治疗期间的预防措施• 治疗前沟通:治疗前向医生说明自身疼痛耐受情况,医生可能调整放疗剂量、分次方案或操作手法,减少刺激。• 治疗中配合:治疗时尽量放松,避免因紧张导致盆底肌肉收缩,增加操作难度和疼痛感受。• 治疗后护理:o 治疗后 24-48 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少量血性分泌物属正常,若出现大量出血、异味、发热需立即就医);o 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直至医生确认黏膜修复良好,减少感染和机械性刺激。总结宫颈癌后装治疗的疼痛管理需要医疗干预、生活调整与心理支持结合,关键是及时与医护团队沟通,明确病因并规范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合理措施可有效缓解疼痛,不必过度焦虑。治疗期间保持耐心,积极配合护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吴大平 2025-07-15阅读量44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医生提醒:别被“小”字骗了!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的健康科普达人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小刺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最近有患者问我:“费医生,报告上说我的甲状腺癌只有5毫米,是不是不用管它?”我的回答是:“别被‘微小’两个字忽悠了!有些小癌,杀伤力可不小!”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头号敌人”你知道吗?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三,在上海地区已超乳腺癌,排名第一!而其中超过50%的患者确诊的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也就是肿瘤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癌。为什么年轻女性要特别警惕?激素水平波动(比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刺激甲状腺情绪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潜在诱因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是体检偶然发现二、微小癌≠低危癌!这些数据让人心惊国际权威研究显示:1️⃣ 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可达55.7%(相当于每2个患者就有1人出现转移!)2️⃣ 腺外侵犯率:最高达67.3%(癌细胞可能突破甲状腺“外衣”)3️⃣ 复发率:随访35年数据显示,6-10毫米的PTMC复发率可达14%4️⃣ 死亡率:即使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仍有5%患者因此死亡真实病例警示:我的一位病人甲状腺癌经我手术治愈,让他21岁的女儿去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0.3厘米病灶,穿刺竟发现淋巴结已转移,不得不手术切除一半甲状腺(术后病理发现已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我帮她做了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清扫效果的同时兼顾了脖子的美观。三、关键问题:哪些微小癌最危险?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建议收藏):✅ 高危信号清单肿瘤靠近甲状腺被膜(容易“越狱”)穿刺检出BRAF基因突变(癌细胞更活跃)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受过辐射短期内肿瘤快速增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相对安全的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肿瘤≤5毫米完全包裹在甲状腺内无任何高危因素患者能坚持定期复查四、治疗选择:一刀切还是观察?这是患者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高危患者:建议手术+术后管理就像拆除定时炸弹,需要彻底清扫病灶。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切口,疤痕隐蔽,恢复更快。🔍 低危患者:可考虑密切监测但必须满足3个条件:每3-6个月做高清超声检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跟踪患者心理素质好、依从性高划重点: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普遍不理想,很多人检查一两次就松懈了,这非常危险!五、给女性的健康建议1️⃣ 每年必查:甲状腺B超(尤其是有结节史、家族史者)2️⃣ 关注颈部:洗澡时触摸颈部,发现肿块及时就医3️⃣ 调节情绪:焦虑、抑郁会加重甲状腺负担4️⃣ 少吃海带: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甲状腺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癌小”而轻视,也见过积极治疗重获健康的案例。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一无所知。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才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TA。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网络平台等你,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国际权威指南与真实临床数据,由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专家撰写,助你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关键的防癌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9
病请描述:甲状腺健康与情绪平衡:你的“蝴蝶腺”还好吗?——瑞金医院专家费健主任带你解锁健康新知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参考自《【医疗服务十大举措】聚焦甲状腺健康与情绪平衡——“愈见甲状腺·蝶变艺术启示录”国际艺术疗愈情绪双年展》活动资料(2025年5月27日发布),结合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30余年临床经验撰写。 作者介绍👨⚕️ 费健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被网友称为“最懂甲状腺的科普达人” 为什么关注甲状腺?甲状腺虽小,却是人体代谢的“总开关”。它形似蝴蝶,悄悄趴在喉咙下方,分泌的激素掌控着心跳、体温、情绪甚至体重。现代人压力大、熬夜多、情绪波动频繁,甲状腺疾病已成为“隐形健康杀手”。尤其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20-50岁正是高发年龄段! 【划重点】甲状腺健康的5大必修课1️⃣ 甲状腺疾病≠脖子粗 甲亢:心慌手抖、怕热多汗、易怒失眠 甲减: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下降 结节:90%是良性,但需定期复查防癌变 2️⃣ 情绪是甲状腺的“晴雨表” 长期焦虑、压力大可能诱发甲亢 抑郁情绪与甲减常“相伴而行” 艺术疗愈、冥想等能辅助调节激素平衡 3️⃣ 筛查其实很简单 每年一次甲状腺B超+抽血查甲功(TSH、FT3、FT4) 自检法:对镜抬头,吞咽口水,观察颈部有无凸起 4️⃣ 饮食里的秘密 甲亢患者:低碘饮食,少吃海带紫菜 甲减患者:适量补碘,鸡蛋牛奶是好朋友 结节患者:正常饮食,别乱吃“散结保健品” 5️⃣ 微创时代,手术≠留疤 传统手术:适合较大结节或恶性病变 射频消融:针孔伤口,保留甲状腺功能 费健主任建议:“良性小结节别急着切,定期随访更明智!” 艺术疗愈:给情绪和甲状腺一个“深呼吸”压力是甲状腺疾病的“催化剂”。本次国际艺术疗愈双年展提出创新理念: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帮助患者释放情绪、调节内分泌。比如: 色彩疗愈:蓝色油画降低焦虑激素皮质醇 音乐共振:特定频率音乐促进甲状腺激素平衡 肢体表达:舞蹈动作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正如费健主任所说:“医学治身,艺术疗心,身心同治才是健康真谛。” 推荐理由 权威性:瑞金医院专家团队背书,科学严谨 实用性:从筛查到治疗,覆盖全周期健康管理 人文关怀:创新融合医学与艺术,关注“情绪健康” 贴近生活:语言轻松易懂,适合职场人、宝妈等高压群体 你的健康行动计划 今天起,每天对镜子笑一笑,放松颈部肌肉 放下手机,尝试画一幅简笔画或听10分钟轻音乐 转发给关心的人,提醒TA关注甲状腺健康 🌿 费健主任暖心寄语“甲状腺是身体里最敏感的‘小蝴蝶’,你的每一次熬夜、生气、焦虑,它都默默承受。从今天开始,少一点纠结,多一份从容,和这只‘小蝴蝶’温柔相处吧!如果有疑问,我的科普直播间随时为你敞开~”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8
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选“部分切”还是“全切”?最新研究给出答案!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过许多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多甲状腺癌患者关心的问题:手术到底该切一半还是全切?术后会不会需要二次手术? 去年底,《甲状腺》杂志(Thyroid)发表了一项覆盖6.5万人的全国研究,揭示了关键数据。作为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医生,我结合这项研究和临床经验,帮大家划重点! 一、研究说了啥?关键结论看这里! 这项研究分析了2013-2021年全美281家医院的数据,对比了甲状腺叶切除术(TL,切一半)和全甲状腺切除术(TT,全切)的再次手术率。结论很实用: “切一半”越来越普遍:2015年后,叶切除术比例从21%飙升至37%,医生们更倾向“精准保守治疗”。 早期二次手术大幅减少:叶切除术后的早期(半年内)再次手术率从34%降到14%,说明术前评估更准了! 长期复发风险没增加:两种手术的晚期(半年后)再次手术率几乎相同(约2.5%),腺叶切除并不比全切更容易复发。 二、为什么医生更推荐“切一半”? 作为外科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甲状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少切就少切!”研究证实,符合指南的腺叶切除术既能控制肿瘤,又能保护功能: ✅ 保护甲状旁腺:减少终身补钙的风险。 ✅ 保留部分甲状腺:可能避免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至少可以减少药量)。 ✅ 恢复更快:创伤小,住院时间短。 但注意!腺叶切除适合肿瘤≤4cm的低危患者。如果肿瘤“不老实”(侵犯包膜或转移),需要跟你的主刀医生沟通具体的手术方案。 三、二次手术的真相:这些情况要注意! 研究提到,二次手术主要分两类: 早期手术(≤180天):多因首次手术时发现高危特征(如淋巴结转移),需补切。 晚期手术(>180天):常因复发,但概率仅2.5%,且与手术方式无关! 我的建议:术后坚持3件事,风险降最低! 🔹 定期复查:术后1年内每3-6个月查B超+甲状腺功能。 🔹 关注异常信号:颈部肿块、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要及时就医。 🔹 选对医院和医生:高手术量专病中心的经验更丰富,并发症更少! 四、费医生暖心总结 别过度恐慌:甲状腺癌大多“温和”,十年生存率超90%! 治疗方案个性化:年轻女性、有生育需求者,腺叶切除可能是优选。 科技助力精准医疗:基因检测、超声评估让手术更安全,复发更易早发现。 最后提醒大家:健康在自己手中! 如果查出甲状腺结节,别急着百度,先找专业医生评估。我常和团队说:“手术刀是医生的武器,但决策需要医患共同参与。” 希望这篇科普能缓解你的焦虑。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为你的健康护航,也欢迎通过我的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哦~)随时提问! 参考文献Kheng M, et al. Reoperation Rates After Initial Thyroid Lobectomy for Thyroid Cancer: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Thyroid. 2024.(研究原文DOI: 10.1089/thy.2024.0128)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研究,结合中国患者特点解读,数据严谨、结论清晰,助你理性应对甲状腺手术选择!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