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颜面潮红 > 内容

颜面潮红内容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该如何发现...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发病率为0.4%,主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   1、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刀割、火烧、针刺或电击样剧痛,发病时突然开始,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后立刻停止,停止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在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   2、三叉神经对称分布在面部两侧,每侧有三支,主要管颜面、牙齿、角膜、鼻腔、口唇、大部分头皮和脑膜的感觉,所以三叉神经痛就发生在这些部位。常是面部一侧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发病,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见。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发作时,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发作终止后有时出现交感神经症侯,主要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先发白,然后潮红,结膜充血,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4、三叉神经痛发病呈周期性,有的人几天一次,有的人几周、几月一次,病情严重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一天数十次。有的患者每天的某个季节经常发病,做了这个季节就不再发作,然后来年这个时候又开始发作。   5、三叉神经痛发病常受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影响,如果患者经常心情不佳、情绪激动容易动怒的话,发病次数会比较多,而且疼痛更加剧烈。   6、触发点(扳机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7、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术前影像学评估   所有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应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用于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对于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在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前均建议接受头颅MRI检查。头颅MRI检查虽然可显示三叉神经根周围的血管及其与三叉神经后根之间的解剖关系,但这并不能确定责任血管。

王景 2024-11-15阅读量2022

三叉神经痛能治愈吗?要不要治...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神经问题,疼痛的发作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三叉神经痛早期的疼痛发作时间十分短暂,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突然停止,早期的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也长,间歇期间没有任何不适(唯重症病人可于间歇期中仍有持续性轻微钝痛),经过一段时间又会突然发作。王景教授介绍: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可以被治愈的。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早期症状?   1、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刀割、火烧、针刺或电击样剧痛,发病时突然开始,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后立刻停止,停止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在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   2、三叉神经对称分布在面部两侧,每侧有三支,主要管颜面、牙齿、角膜、鼻腔、口唇、大部分头皮和脑膜的感觉,所以三叉神经痛就发生在这些部位。常是面部一侧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发病,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见。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发作时,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发作终止后有时出现交感神经症侯,主要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先发白,然后潮红,结膜充血,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4、三叉神经痛发病呈周期性,有的人几天一次,有的人几周、几月一次,病情严重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一天数十次。有的患者每天的某个季节经常发病,做了这个季节就不再发作,然后来年这个时候又开始发作。   5、三叉神经痛发病常受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影响,如果患者经常心情不佳、情绪激动容易动怒的话,发病次数会比较多,而且疼痛更加剧烈。   6、触发点(扳机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7、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只能是缓解疼痛,无法起到根治的目的,王景教授介绍: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通过药物治疗效果无效,应尽早进行手术评估,目前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后根治率98%以上,手术安全,保护患者神经系统的完整性,是目前神经外科首选治疗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风险有多大   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许多案例,有许多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大量服用卡马西平片缓解,也不愿意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这种情况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疾病越来越严重,三叉神经痛患者也越来越多。   三叉神经痛疾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常见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现在调查发现这种疾病也不仅仅是中老年的“专利”。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这中发展导致我们感到恐慌。   所以三叉神经痛疾病抑制已经成为了迫不及待完成的工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患者会对外科手术治疗排斥?经过我们调查,许多人不希望承担手术治疗的风险,另外一方面不希望外科手术对自己的容貌产生伤害。是人都有爱美之心,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发病一般都是左侧面部,如果手术在面部进行。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亚于“毁容”,所以这种治疗方式才被大家所排斥。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适应人群   根据对所有进行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90%以上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40岁到50岁之间进行此种外科手术治疗的人很少。   那么事实上这种外科治疗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   1、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面对的心;   2、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患者而后完成,通过在患者头部进行手术外切口。然后通过显微技术对患者的三叉神经和血管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彻底治疗效果;   3、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风险和做阑尾炎手术的风险差不多,所以有些人所担心的手术风险问题并不存在;   4、患者手术之后只要头发长起来,手术微创切口基本上都看不到了。

王景 2024-11-04阅读量2468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该如何发现...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发病率为0.4%,主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博士介绍,由于疼痛部位会辐射整个面部,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牙痛、三叉神经炎、中间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舌咽神经痛等。   引发疼痛的原因其实就是“扳机点”,是指三叉神经受侵犯的分布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区域。患者吃饭、漱口、洗脸不小心触及这个敏感的区域,都可能诱发剧烈疼痛。因此,很多患者,打哈欠、张口咀嚼,或是稍稍触碰口腔内、面颊部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触动“机关”。   张嘴、咀嚼时会诱发疼痛,是由于运动冲动短路引起的;而触碰面部,特别是“扳机点”,激发的疼痛是触觉冲动短路引起的。这些从触觉纤维或运动纤维中“偷渡”来的冲动,毕竟和正常痛觉感受器传来的冲动有所不同,痛觉中枢对“越境”的冒牌刺激反应格外强烈,这可能正是三叉神经痛十分剧烈的原因之一。   扳机点多发生在上下唇部、胡须处、上下齿龈、鼻翼、鼻唇沟、颊部、眉毛等处。此区对触觉及运动即极为过敏,一触动即可激发剧烈的疼痛发作,且疼痛由此点开始,立即扩散到其他部位。病人惧怕诱发疼痛发作,故设法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   1、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刀割、火烧、针刺或电击样剧痛,发病时突然开始,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后立刻停止,停止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在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   2、三叉神经对称分布在面部两侧,每侧有三支,主要管颜面、牙齿、角膜、鼻腔、口唇、大部分头皮和脑膜的感觉,所以三叉神经痛就发生在这些部位。常是面部一侧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发病,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见。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发作时,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发作终止后有时出现交感神经症侯,主要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先发白,然后潮红,结膜充血,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4、三叉神经痛发病呈周期性,有的人几天一次,有的人几周、几月一次,病情严重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一天数十次。有的患者每天的某个季节经常发病,做了这个季节就不再发作,然后来年这个时候又开始发作。   5、三叉神经痛发病常受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影响,如果患者经常心情不佳、情绪激动容易动怒的话,发病次数会比较多,而且疼痛更加剧烈。   6、触发点(扳机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7、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王景 2024-10-10阅读量1563

丛集性头痛该怎么办?

病请描述:□  丛集性头痛:痛到想自杀 丛集性头痛,因难以置信的疼痛剧烈程度及不良后果,被称为“最最严重的头痛”、“自杀性头痛”。由于发作期的痛苦比分娩、骨折或肾结石绞痛等的痛苦更甚,被患者形容如同经历地狱般的感受,听听病友群的典型哭诉:“丛集性头痛就是魔鬼:有十年了,每次发作的时候都是一场恶战:左侧眼球像是一直被人挤压着,不自觉地流眼泪,左侧鼻子不停流鼻涕,痛的时候各种吐。所有止痛药都没效果,痛的时候就想拿把刀把左边的头砍了。总觉得这样活着没意思,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每次犯病都痛的嚎啕大哭、衣服湿透,怕父母担心不敢告诉他们,目前打算辞掉工作,安心养病。”“被丛集性头痛困扰了十多年,隔段时间就要犯一次,就像有人在脑子里搞装修:电钻、镐头、凿子等各种工具全用,自己就是医生却也毫无办法,没法预防,痛起来吃各种止痛药也没用。昨天痛了一晚上,有那么一刻真想从楼上跳下去算了!”“痛了二十多年了,每年痛一个多月、每天痛4、5小时才逐渐缓解,打止痛针、吃药、针灸都没用,这几天感觉痛的要死过去的节奏了,疼的身体快虚脱了。骂娘!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是万恶的头痛!“今年32岁,从18岁开始痛,几乎每年都痛苦不堪,去过很多医院看过很多医生,都检查不出问题。今年又开始了,感觉越来越痛、越来越扛不住了,好心人有好的办法求求您帮帮我…”□  什么是丛集性头痛? 很多人在一生中都遭遇过头痛,头痛可以分为: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等等,其中丛集性头痛是最严重、也比较少见的一种,因头痛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发作而得名。 表现为单侧眼眶、额颞区的剧烈疼痛,可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等自主神经症状,有时还会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颜面潮红等(被称为霍纳综合征)。头痛多为非搏动性剧痛,患者坐立不安,有人痛到用拳击打头部、拿头撞墙以试图缓解疼痛。 丛集性头痛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男性的患病率为女性3倍以上),一般无家族史。丛集性头痛分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约占90%)和慢性丛集性头痛(约10%)。(1)发作性丛集性头痛的丛集期持续时间大多在2-12周,很多患者的头痛在固定时间内出现,例如在每年的同一季节发生,间歇期可达数月到数年。(2)慢性丛集性头痛会经历1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丛集期,没有缓解期或者缓解期小于1个月。值得注意,发作性丛集性头痛可以毫无征兆的转为慢性丛集性头痛,反之亦然。 丛集性头痛具有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患者异常痛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丛集性头痛久治不愈,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影响,使抵抗力下降,导致更多疾病的滋生。研究报道:超过50%的患者在头痛发作时有自伤意念和行为,很多患者共患抑郁和焦虑。□  丛集性头痛的治疗方法 丛集性头痛应用镇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有药物治疗均为缓解发作时的疼痛感,但并不能真正减少发作。 ■ 急性发作期治疗:尽可能减轻患者头痛,较有效的二种方法是使用曲坦类药物和吸入高流量、高浓度的纯氧治疗。舒马普坦是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可抑制头痛发作时的血管扩张。面罩吸氧或高压氧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由于在家庭环境中获得氧气困难而受到限制。 类固醇激素短期治疗常能减少头痛的发作时间,但副作用较大,如长期使用需注意。 ■ 预防治疗:慢性丛集性头痛或者对于类固醇不响应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性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药(如异搏定、维拉帕米、氟桂利嗪)和麦角胺类药物(如二氢麦角胺、二甲麦角新碱)。 其他可以尝试的还包括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托吡酯)。锂剂(碳酸锂)一般用于治疗双相型精神障碍,对于预防慢性丛集性头痛也有一定的效果。 ■ 手术治疗:当以上治疗措施都失败的时候,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缓解疼痛。外科手术包括神经阻滞(蝶腭神经节阻滞、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枕大神经阻滞)和脑深部电刺激术(下丘脑电极植入术)、迷走神经刺激术等。□  神经调控治疗- 微创治疗的新选择 丛集性头痛治疗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避免反复发作、而不只是暂时缓解症状。对于接受过药物及多种治疗方法,仍不能避免反复发作的患者,神经调控是一个治疗选择。 新近研究认为,丛集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与下丘脑的生理节律改变和神经内分泌紊乱有关,尤其是与5-羟色胺的代谢异常关系密切,脑深部电刺激(DBS)、又称为脑起搏器,属于微创性神经调控疗法,DBS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有助于预防丛集性头痛发作。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下丘脑DBS能够改善难治性丛集性头痛的发病频率和严重程度。2016年英国学者报告21例患者进行DBS治疗,中位随访18个月,头痛频率改善60%,头痛程度改善30%,头痛负荷改善68%;患者每月曲坦服药量下降了57%,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2018年研究报告15例患者,DBS术后长期随访平均>5年,患者从平均每周39次发作减少到2次,疼痛强度从9分减少到3分,头痛持续时间从平均53分钟减少到8分钟。2020年另一项欧洲研究,通过Meta分析4个队列研究的40名患者,平均随访44个月,总体应答率为75%,头痛发作频率平均降低了77%。□  患上丛集性头痛- 该怎么办? 首先,患者应保持作息时间规律,避免午休。避免在丛集期内服用扩血管药物、忌烟酒、不吃巧克力及牛奶等食物。需避免接触挥发性物质如溶剂、汽油,避免耀眼的光线等。 其次,患上丛集性头痛不能轻视,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规范治疗。在头痛发作期使用曲坦类药物和吸氧治疗缓解疼痛。慢性丛集性头痛患者,尝试预防性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还可以采用外科神经阻滞、微创球囊压迫(急性发作期)和神经调控治疗。 最后,患上丛集性头痛的患者,不要绝望、不要放弃。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该病症已经从“不可治”到“可治”。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选择,权衡安全性、副作用和治疗成本。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是,缓解发作期头痛、预防丛集性发作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周洪语 2021-04-06阅读量9522

疼痛问题需要那些信息和检查

病请描述: 经常有患者询问一个简单的疼痛,有那么复杂吗?问诊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实际上疼痛涉及的问题是最多的,它可以涉及到所有临床的科系,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疾病都可引起疼痛,那么大家了解一下关于疼痛的诊断,我们需要有多少的信息才能够明确诊断? 一,疼痛征象的采集顺序 疼痛患者的病史采集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技巧,与患者当面交流的形式可以对患者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另外还可以采用填写表格的方式,填写表格的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病史,但容易使患者对医生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使医生在病史的采集时与患者更容易交流,现将询问病史的要点叙述如下: a疼痛是如何发生的、疼痛的发展过程 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了使患者双述发病的整个过程,按患者的思路和语言描述有关疼痛的问题,医生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痛苦是什么?必要时可以对叙述模糊的地方进更详细的提间,在提问时要使患者的叙述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注意疼痛的时、特点,如损伤后疼痛是立即出现,还是在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后出现;疼程度是比较稳定还是逐渐加重。 b,疼痛像什么、如何描述感受到的疼痛 这一提问实际上包含了对疼痛性质的描述,允许患者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据患者的描述再提供给患者规范的描述词汇和常用术语,由于疼痛性质的描述有助于疼痛的分类,正确地反映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是极为重要的。 c、疼痛的部位和向何处放射 疼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有些患者的疼痛定位不确切,这与导致疼痛的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因此在诊断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在措述疼痛部位时,应使用人体轮廓图,请患者在图上标明疼痛的部位和范围,并将不同部位的疼痛轻重加以区别,注意识别患者是否存在牵涉痛,如有应标出疼痛的放射部位和范围。 d、疼痛的强度如何 疼痛的严重程度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其受患者的体质、耐受力、心理状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对疼痛强度的感受个体差异非常大。疼痛强度的评估一般对诊断无太大的帮助,但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却非常有价值。 e、疼痛与时间有何关系、疼痛的时间特点是什么 疼痛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季节有什么变化?疼痛在时间方面有无规律?如偏头痛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关节痛会因为天气寒冷而加重吗?疼痛的时间因素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在询问病史时应特别注意。 f、使疼痛减轻或加重的因素是什么,在询问病史时,要注意对减轻或加重疼痛的原因加以了解,帮助患者明确诱发或加重疼痛的因素,并指导患者如何避免,有些诱发或减轻疼痛的因素可能对诊断有帮助。 g,疼痛发生时有无伴随症状 疼痛的伴随症状常常可以提示疼痛的原因和性质,为诊断提供线索。例如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颜面潮红、疼痛部位皮肤温度的变化等,对临床诊断均有价值。 h.疼痛发生后接受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对现在和过去有关疼痛治疗的询问,有助于诊断和进一步的治疗。过去治疗的效果和治疗并发症是评价的要点,因为有些治疗结果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对疼痛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i,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 疼痛肯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疼痛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干扰对评估病情和治疗均有帮助,例如,疼痛造成患者失眠了吗?患者因为疼痛丧失工作能力了吗?患者因为疼痛失去工作了吗?疼痛使患者家庭的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疼痛是否使患者失去了生活乐趣?疼痛是造成患者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吗?; j,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对相应的疾病作检查,以防止发生误诊、误治。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注意有发生末梢神经炎的可能。 k,是否存在药物滥用的病史、是否存在精神障碍、是否使用过特殊药物这些对患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分析患者这些病史,可以递免严重的治疗并发症。 二,体格检查 对身体的检查主要是通过体检验证从病史中得到的可疑症状,提出初步的诊断,体格检查应该有合理的计划和顺序,并且要向患者简单说明检查的目 的,在检查疼痛部位时应提醒患者,并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检查范围包括 精神状态、脑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身体协调功能和步态等,必要时可进行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 1、精神状态 (1)患者的意识、语言状态、能否合作。 (2)识别物体能力、判断力和观察能力。 (3)记忆力、计算和拼写能力 2、生命体征 呼吸、心率、体温、血压。 3.一般检查 (1)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2)姿势:正常人的姿态协调自如,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常出现特殊的 姿态 (3)皮肤颜色:可以显示可能存在的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炎症、带状疱疹皮损等疾病。 (4)不对称出汗、局部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肌肉萎缩可能存在神经功能障 (5)步态有无共济失调、有无偏瘫。 "4,脑神经检查对患有头痛和颈部疼痛的患者,应进行脑神经检查。 5,感觉功能检查 (1)浅感觉: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深感觉包括震动感、位置感(关节肌肉定位感或运动感)两点辨别觉、压迫感觉、重量感觉 (3)本体感觉检查。 6,四肢的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检查。 7,深浅反射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深浪反射是检查神经功能的方法之一,包括上肢的肱二、肱三头肌肌腱反射,腹壁反射,下肢跟腱、膝腱反射等。检查反射时应注意两侧对称;如果出现不对称的反射,常常表示有器质性病变的存在。 8,病理反射 以上是基本的检查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对与主诉密切相关的部位作重点检查、但上述检查的内容是需要常规采 重要体征 收集资料之后、需要对病变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连贯思索,注意利用对疾病的诊断去解释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如果许多症状及体征的可以获得满意的解释、则诊断正确的可能较大:反之、如有许多症状和体征无法用预想的诊断说明则诊断的正确性很值得怀疑,因此,正确的解释体征是验证诊断和判断病情(评估疼痛)的一个重要步骤。 以上只是一个病史和简单查体的相关资料后面还需要定性的诊断,疼痛的定量诊断以及特殊检查等等相关资料。可见一个疼痛疾病的完整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复杂病人就更加繁琐请在网上问诊或者看病的病人要有耐心理解医生的一些工作。 医生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使医生在病史的采集时与患者更容易交流,现将询问病史的要点叙述如下 疼痛是如何发生的、疼痛的发展过程 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了使患者 双述发病的整个过程,按患者的思路和语言描述有关疼痛的问题,医生要耐心 t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痛苦是什么?必要时可以对叙述模糊的地方进 更详细的提间,在提问时要使患者的叙述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注意疼痛的时 、特点,如损伤后疼痛是立即出现,还是在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后出现;疼 程度是比较稳定还是逐渐加重。 2,疼痛像什么、如何描述感受到的疼痛 这一提问实际上包含了对疼痛 :质的描述,允许患者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据患者的描述再提供给患者规 范的描述词汇和常用术语,由于疼痛性质的描述有助于疼痛的分类,正确地反 映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是极为重要的。 3、疼痛的部位和向何处放射 疼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有些患者的疼痛定位不确切,这与导致疼痛的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因此在 诊断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在措述疼痛部位时,应使用人体轮廓图,请患者 在图上标明疼痛的部位和范围,并将不同部位的疼痛轻重加以区别,注意识别 患者是否存在牵涉痛,如有应标出疼痛的放射部位和范围。 4、疼痛的强度如何 疼痛的严重程度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其受患 者的体质、耐受力、心理状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对疼 痛强度的感受个体差异非常大。疼痛强度的评估一般对诊断无太大的帮助,但 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却非常有价值。 5、疼痛与时间有何关系、疼痛的时间特点是什么 疼痛每天、每周、每 月、每个季节有什么变化?疼痛在时间方面有无规律?如偏头痛是否与月经周 期有关?关节痛会因为天气寒冷而加重吗?疼痛的时间因素可以为临床诊断提 供有价值的依据,在询问病史时应特别注意。 6、使疼痛减轻或加重的因素是什么在询问病史时,要注意对减轻或加 重疼痛的原因加以了解,帮助患者明确诱发或加重疼痛的因素,并指导患者如 何避免,有些诱发或减轻疼痛的因素可能对诊断有帮助。 7,疼痛发生时有无伴随症状 疼痛的伴随症状常常可以提示疼痛的原因 和性质,为诊断提供线索。例如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颜面潮红、疼痛部位皮 肤温度的变化等,对临床诊断均有价值。 8,疼痛发生后接受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对 现在和过去有关疼痛治疗的询问,有助于诊断和进一步的治疗。过去治疗的效 果和治疗并发症是评价的要点,因为有些治疗结果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 索,对疼痛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 疼痛肯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 影响,了解疼痛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干扰对评估病情和治疗均有帮助,例如,疼 痛造成患者失眠了吗?患者因为疼痛丧失工作能力了吗?患者因为疼痛失去工 作了吗?疼痛使患者家庭的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疼痛是否使患者失去了生活 乐趣?疼痛是造成患者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吗?; "10,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对相应的疾 病作检查,以防止发生误诊、误治。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注意有发生末梢神经 炎的可能。 11,是否存在药物滥用的病史、是否存在精神障碍、是否使用过特殊药 物这些对患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分析患者这些病史,可以递 免严重的治疗并发症。 (四)体格检查 对身体的检查主要是通过体检验证从病史中得到的可疑症状,提出初步的 诊断,体格检查应该有合理的计划和顺序,并且要向患者简单说明检查的目 的,在检查疼痛部位时应提醒患者,并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检查范围包括 精神状态、脑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身体协调功能和步态等,必要时可 进行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 1、精神状态 (1)患者的意识、语言状态、能否合作。 (2)识别物体能力、判断力和观察能力。 (3)记忆力、计算和拼写能力 2、生命体征 呼吸、心率、体温、血压。 3.一般检 (1)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2)姿势:正常人的姿态协调自如,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常出现特殊的 姿态 (3)皮肤颜色:可以显示可能存在的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炎症、带状疱疹 皮损等疾病。 (4)不对称出汗、局部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肌肉萎缩可能存在神经功能障 (5)步态有无共济失调、有无偏瘫。 "4,脑神经检查对患有头痛和颈部疼痛的患者,应进行脑神经检查。 5,感觉功能检查 (1)浅感觉: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深感觉包括震动感、位置感(关节肌肉定位感或运动感) 两点辨别觉、压迫感觉、重量感觉 (3)本体感觉检查。 6,四肢的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检查。 7,深浅反射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深浪反射是检查神经功能的 方法之一,包括上肢的肱二、肱三头肌肌腱反射,腹壁反射,下肢跟腱、膝腱 反射等。检查反射时应注意两侧对称;如果出现不对称的反射,常常表示有器 质性病变的存在。 8,病理反射 以上是基本的检查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的 东清r6 对与主诉密切相关的部位作重点检查、但上述检查的内容是需要常规采 Eea重要体征 Rn收集资料之后、需要对病变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升析、连贯思 意REt疾病的t,诊断去解释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如果许多症状及体 ee满t的解释、则诊断正确的可能较大:反之、如有许多症状和体征 预想na断说、则诊断的正确性很值得怀疑,因此,正确的解释体征 是验证诊断和判断病情(评估疼痛)的一个重要步骤。

马彩毓 2019-11-20阅读量1.0万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肺动...

病请描述:姜蓉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既可以是多种疾病进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又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疾病。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本文旨在介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姜蓉概述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克隆出21种磷酸二酯酶(PDE)基因,归纳为11大类磷酸二酯酶基因家族。这些基因家族结构相似,但功能各异。PDE酶主要功能在于切割水解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MP或/和cGMP ,导致其水平下降,继而使其下游蛋白激酶G(PKG)活性减弱,从而调控各种生物学效应。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主要用于勃起功能障碍和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有:西地那非(Sildenafil,Viagra,Pfizer 1998)、他达拉非(Tadalafil,Cialis,Lilly 2003)和伐地那非(Vardenafil,Levitra,Bayer 2003)等等。  PDE-5抑制剂的作用机制:NO/cGMP信号通路组织中NO,又称内皮舒张因子(EDRF),主要通过NO合成酶(NOS)衍生而来。生成的NO激活可溶性的鸟嘌呤环化酶,再使GTP转化为cGMP,cGMP又激活PKG,继而钾通道开放以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降低,导致平滑肌舒张。而PDE-5可使cGMP水解为GMP,从而降低胞内cGMP水平,使平滑肌舒张作用减弱。这就是NO/cGMP信号通路。与其它组织如心肌组织相比,PDE-5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和活性明显增高。因此抑制PDE-5的药物将有助于改善肺循环阻力,同时对心肌影响较小。与体循环血管相比,肺循环血管PDE-5表达显著增高,因此PDE-5抑制剂更加选择性作用肺循环血管。 5型磷酸二酯酶在治疗PAH中的地位按ACCP(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治疗指南,确诊PAH患者首先要做急性血管反应试验以评价其对血管舒张剂的反应。急性血管反应试验阳性的患者,一线治疗首选应用钙离子拮抗剂(CCB),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可考虑用于心动过缓的患者、地尔硫卓可考虑用于心动过快的患者、维拉帕米因其副性肌力作用应予避免应用。根据2009年欧洲肺动脉高压指南,如果CCB反应不理想,对于WHO功能II、III和IV级患者,推荐应用其他血管扩张剂。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2009年联合专家-意见共识建议,将西地那非或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作为肺动脉高压的一线疗法,其中肺动脉高压为WHO I 级,有功能II级 或早期III 级病变。对于患WHO IV级病变的患者,应启用肠外类前列素治疗,因为这些药物可改善患者不用这类药物时的不良短期转归。西地那非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口服西地那非生物利用度为40%。 达峰浓度时间为30-120min,平均为60min。高脂肪饮食可降低西地那非吸收率、延迟达峰浓度时间以及降低峰浓度。因此建议提前30-60min应用,同时尤其不要在暴食暴饮后应用。西地那非的清除以肝代谢为主,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4(主要途径)和2C9(次要途径)途径,生成一种有活性的代谢产物N-去甲基化物,后者被进一步的代谢。N-去甲基代谢产物具有与西地那非相似的PDE选择性,在体外,它对PDE-5的作用强度约为西地那非的59%。西地那非及其代谢产物的半衰期约为4h。西地那非及其代谢产物均大约有96%与血浆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与其药物总浓度无关。口服或静脉给药后,西地那非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从粪便中排泄(约为口服剂量的80%),一小部分从尿中排泄(约为口服剂量的13%)。细胞色素P450 3A4和2C9的抑制剂包括葡萄柚、西米替丁、红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等,与西地那非合用时可能会导致其代谢下降而血浆浓度升高,因此要调整用药剂量。年龄65岁以上、肝功能损害、重度肾功能损害均会导致血浆西地那非水平升高,注意用药时要调整剂量。西地那非的临床试验有关西地那非的临床试验研究大概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单纯评价单剂西地那非用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显示西地那非应用后显著改善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或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以及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且改善程度与用药剂量(12.5-50mg)存在正相关性。西地那非对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无影响。与伐地那非和他达拉非相比,西地那非显著改善氧合,提示西地那非有改善通气/血流比值的作用。单剂口服西地那非联合NO、吸入用伊洛前列素(iloprost)、依前列醇(epoprostenol)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其降低mPAP和PVR/PVRI作用较NO强,但较吸入用伊洛前列素及依前列醇弱。其肺血管选择性不及NO,但较伊洛前列素、伊前列醇强。西地那非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持续时间较NO强,但改善CO/CI作用与NO相当。第二类评价多剂西地那非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与安慰剂比较,西地那非显著改善患者CI、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时间、显著改善呼吸困难和乏力症状,而降低肺动脉收缩压、情感功能得分低无统计学意义,对体循环血压影响不大。西地那非50 mg bid和100mg bi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类,评价单药西地那非长期治疗PAH患者的效果。我中心近期的一个临床研究表明,肺动脉高压患者服用西地那非1年后,6分钟步行距离、WHO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参数(右房压、肺动脉压力、CI、PVR)及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无严重不良反应。K-M分析服用西地那非1年后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预期生存率(94.7%vs 63.3%;P=0.03)。西地那非联合传统治疗时可提高中国PAH患者的活动耐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生存率。我中心近期临床研究表明,艾森曼格综合症患儿服用西地那非1年后,活动耐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可得以改善,且耐受性好。6分钟步行距离较基线增加56米([42, 69], p<0.0001),血氧饱和度增加2.4% ([1.8% , 2.9%], p<0.0001),平均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指数分别下降4.7 mm Hg ([-7.5,  -1.9,] p=0.001)和 474 dyn×s×cm(-5)×m(2) ([-634, -314],  p<0.0001)[4]。西地那非的不良反应众多西地那非治疗PAH患者的临床试验均显示其有较好的耐受性,少见报道患者因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文献报道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轻微腹部不适、面红、眩晕、后背痛、指/趾端麻木、暂时性的视觉障碍、严重的低血压、面部水肿并气促、寒战、肢端水肿(同时合并周身不适和鼻粘膜充血)等等。而在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异常的患者中较常见不良反应如阴茎异常勃起、中风、其他心血管事件等等,均未在西地那非治疗PAH患者中出现。迄今未见报道因为西地那非治疗PAH而出现死亡的病例。尽管临床试验中未见报道西地那非治疗PAH患者会出现呼吸功能的失代偿,但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西地那非治疗PAH有可能使通气/血流比值进一步失调。因此,在PAH合并严重的肺部疾病的患者应用西地那非治疗要格外小心。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伐地那非是三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中起效最快的,达峰浓度时间为40-45min。因其价格比前列环素类药物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甚至西地那非便宜,因此其临床应用前景尤为引人注目。伐地那非的推荐使用剂量为5mg qd,根据临床症状2w或4w后改为5mg bid维持治疗。    一项短期随机前瞻性试验发现,伐地那非对血氧改善不明显。和西地那非相比,伐地那非引起小肺血管阻力(periperial pulmonary resistence,PVR)和体循环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降低,但PVR/SVR比例并未改变,说明伐地那非对肺循环的选择性小。Aizawa K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伐地那非治疗可改善肺动脉高压病人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持3个月剂量的伐地那非(5 mg bid或5 mg tid)显示PVR/SVR比例降低20.7%,而SVR没有降低。血浆BNP水平3月后也显著降低。初步证明长期口服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我们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伐地那非可显著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WHO心功能分级和肺血流动力学参数,6分钟步行距离在治疗3个月内即明显改善,并持续稳定至少一年以上。伐地那非耐受性良好,长期服用伐地那非的肺血管选择性明显:PVR/SVR下降13.2%(P=0.006),治疗费用相对低廉。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室内径和估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5 mg qd和5 mg bid治疗患者各项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不显著[7] 。经美国FDA批准,我们中心进行一项评价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疗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Evaluation研究)。该试验是全球第一个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治疗前后的生化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研究表明,小剂量盐酸伐地那非可显著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心功能分级、心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因右心衰加重而导致住院或死亡事件的发生[8]。伐地那非的不良反应    肺动脉高压患者服用伐地那非后可出现潮热、颜面潮红,头痛、头晕、鼻塞、视觉异常如眼压增高等。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退。他达拉非的药效动力学他达拉非吸收迅速,达峰浓度时间为75-90min,最大中位时间是2h,T1/2为17.5h。相对于短效的西地那非,长效他达拉非可增加患者顺应性,以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健康成年人中,他达拉非与时间和剂量似乎成直线相关的,其血浆浓度基本上与剂量成正比。他达拉非似乎没有任何食物效应。同波生坦和安贝生坦一样,他达拉非主要在肝脏经CYP3A4途径代谢。分布容积为中度(63L),有94%与血浆蛋白结合。波生坦与他达拉非联用,可导致他达拉非血浆浓度下降42%,但波生坦的血浆浓度改变不明显。西地那非和波生坦联用,波生坦的生物利用度升高50%,而西地那非的生物利用度下降63%。然而,在健康志愿者中未见他达拉非和安贝生坦之间药代动力学的报道。其它与他达拉非作用的药物包括α阻滞剂、降压药、避孕药、HIV蛋白酶抑制剂、酮康唑和硝酸酯类。他达拉非是一种强大长效可逆的PDE-5抑制剂,可以显著增加NO水平和扩张肺血管。有研究证明,他达拉非一天服用10mg和20mg是安全和耐受的,无严重的负性事件。FDA于2009年6月批准长效PDE-5抑制剂他达拉非用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Tsai BM用离体大鼠肺动脉研究三种类型PDE-5抑制剂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动脉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西地那非、伐地那非和他达那非均可引起肺动脉舒张和抑制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肺动脉收缩,呈剂量依赖性,但只有他达那非抑制低氧相关性肺动脉收缩和减弱低氧诱导的肺动脉TNF-a和IL-1b的表达,其作用机制仍待于进一步研究。Rashid M研究他达那非对慢性低压缺氧相关性肺高压大鼠的影响。结果显示,他达拉非部分而氮氧化物完全逆转低压低氧诱导的氧化应激。他达拉非和氮氧化物可大大降低肺炎症和TNF-a水平。然而,他达那非对炎症的作用比氮氧化物更明显。他达那非具有除外血管扩张外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反应等其它作用。PHIRST试验是他达拉非第一个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入选年龄在12岁以上,包括特发性、家族性、减肥药相关性、结缔组织病相关性、HIV感染和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失静息动脉血氧饱和度>88%或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修补术后至少1年)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肺动脉高压。405名未接受靶治疗或基础治疗为波生坦的患者(约占53%)随机接受安慰剂或他达拉非2.5mg,10mg,20mg,40mg,qd治疗16周。研究表明:1. 他达拉非40mg qd组提高六分钟步行距离、改善临床恶化时间、临床恶化发生率和生活质量有统计学意义,但WHO功能分级无明显改善。2. 单独服用他达拉非40mg qd组,心功能改善占37.8%(p=0.03),然而,联合服用波生坦组,心功能改变无统计学意义。3. 服用他达拉非20mg和40mg组mPAP和PVR较安慰剂组改善,但血压改变无意义,服用他达拉非40mg组改善CI具有统计学意义。同SUPER研究一样,PHIRST试验几乎在有WHO II级和III级病变的患者中,对他达拉非的使用进行了检验。目前尚未明确这些药物是否对有I级和IV级病变的患者有益。EMEA仅批准西地那非用于有III级病变的患者,而FDA没有按照WHO的分级来限制其批准使用的范围。长效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他达那非可以明显改善活动耐量及延缓临床恶化时间(相对危险度降低68%;P = 0.038),但目前无他达那非、西地那非及伐地那非相比较的证据,且缺乏长期服药研究结果[13]。他达拉非的不良反应在PHIRST试验中,剂量为40mg的他达拉非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与剂量为20mg西地那非的不良反应相似。他达拉非所有的试验剂量(2.5mg,10mg,20mg,40mg)均耐受良好。主要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视网膜动脉闭塞、呼吸困难、阴茎勃起异常、食道静脉曲张破裂、低血压、组织细胞增生症、头痛和药物过敏。 不确定领域在对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没有充分疗效反应的病人,治疗方案是换用另一种药物,或者尝试联合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进行临床研究。有关联合治疗的现有资料有限。短期试验显示,西地那非加吸入性依洛前列素的联合疗法,在肺血管扩张方面有相加作用。小规模的非盲法研究表明,西地那非(50mg,po,tid)联合曲罗尼尔、依前列醇或吸入性依洛前列素是安全的,而且似乎是有益处相加作用。西地那非与波生坦联合应用可以引发额外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他达那非与安立生坦联用可以协同缓解内皮素诱导的大鼠肺血管痉挛,但其它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与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缺乏数据的支持。迄今已知的临床试验都为时短暂,并且,大多数研究的终点中未包括生存指标。将非盲研究中的生存资料与存档历史数据中的生存资料进行比较,不能代替真正的生存研究。

姜蓉 2018-08-06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