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视力视野改变 > 内容

视力视野改变内容

颅内病变:“伽马...

病请描述:面部麻木,左眼球充血,听力也下降了,还时不时头晕……最终,60岁的阿秀(化名)被诊断为脑膜瘤,需要手术。但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呢——是流行的伽马刀治疗还是介入超选择?阿秀犯了难。最终,她找到肿瘤放射介入学著名专家、中华医学会介入放射学会前副主委、广州新市医院微创医疗副院长罗鹏飞·王健肿瘤介入科研团队,在接受了MDT会诊后,接受了介入手术,最终手术非常成功。专家表示,两种术式各有特点,最终需要根据病情决定。12年前的颅内肿瘤恶化今年60岁的阿秀,12年前诊断为“左侧海绵窦占位性病变(良性)”。近两个月,她自觉左侧颜面部麻木加剧、左眼球充血、左耳听力下降,时有头晕等不适。阿秀说,患病后她已经做过3次伽马刀放射治疗,近期面部麻木较前明显,并且经常头晕,曾在外地医院复诊,医院拒绝再次进行伽马刀治疗,认为再做伽马刀手术风险太大,效果不理想。于是今年2月19日她从外地飞来广州求医,辗转几家医院都没有得到让她信服的治疗方案。彷徨无助的她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抱着最后的希望慕名求诊于罗鹏飞•王健肿瘤介入科研团队。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主任医师王健教授接诊后立即和罗鹏飞教授会诊,会诊意见很快出来了:患者鞍旁左侧占位病变,主要位于中颅窝底,蝶鞍海绵窦旁,肿瘤压迫邻近颅神导致相应症状,认为脑膜瘤可能性大,建议进行左颈总A及左颈外A造影,如果肿瘤血供主要源于颈外,可以行粗明胶海绵栓塞或微钢圈栓塞;如果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则不能栓塞,让病人做放射治疗。王健教授正在给患者进行手术。入院第三天,王健教授给阿秀施行了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造影发现患者左侧咽升动脉为肿瘤主要供血血管,遂用明胶海绵颗粒予以彻底栓塞,栓塞后再次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闭塞,肿瘤区域染色消失。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无明显不适。颈外动脉造影可见丰富肿瘤染色                    咽升动脉造影,拟为主要供血血管,予以栓。咽升动脉栓塞后再次造影,肿瘤血管完全消失。脑膜瘤病程长,选择术式需谨慎王健教授介绍,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患者跟男性患者的比例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上诉因素加速了细胞的分裂速度,可能是导致细胞变性的早期重要阶段。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王健教授介绍,随着肿瘤长大出现压迫症状,传统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但因其生长位置,约17%~50%的脑膜瘤做不到全切,需要配合放疗如伽马刀,但是容易复发。介入超选择技术通过阻断肿瘤血供,从源头上遏制肿瘤生长,达到内切除的效果,具有创伤小、无不良反应、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但王健教授提醒,介入手术难度大,需要精细入微的超选择技术,患者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王健 2024-12-26阅读量163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

病请描述:【摘要】目的 探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10年间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及术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调查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病例22491例,其中男性12287 例,女性 10204例,年龄范围为1岁至95岁。根据玻璃体切除手术适应证(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眼外伤、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晶状体病变及其他眼病)、手术类型(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及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及玻璃体腔填充物(气体、硅油及其他液体)进行分类,记录分析上述适应证及手术方式变化趋势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年手术量由2010年的1398例逐渐增加至2019年的3791例。手术患者平均年龄由从2010年的(50.1±16.4)岁上升至2019年的(57.2±14.5)岁,手术患者以男性为主,但女性比例逐年增加(2010年39.7%增至2019年46.6%)。前4位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依次为视网膜脱离6618例(29.4%),黄斑疾病4946例(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433例(19.7%)及眼外伤3490例(15.5%)。接受手术的黄斑疾病数量及构成比逐年增多,由2010年195例(14.0%)增加至2019年1054例(27.8%),已成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适应证。手术类型方面,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为13896例(61.8%),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2010年55.2%,2019年69.0%)。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填充物,占69.4%至83.4%。在近5年以来,硅油填充比例显著下降(2010至2014年41.6%,2015至2019年35.1%)。结论 2010至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黄斑疾病占比逐年增加。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已成为主流术式。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的使用比例在逐渐下降。【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玻璃体腔填充物眼底病是重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显示,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1400万人因眼底病而导致低视力及盲[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眼底病所导致的低视力与盲的比例逐渐上升,已经成为城市地区老年人群视力损害及盲的首位病因[2, 3]。自1971年Machemer等提出了17G经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以来[4],玻璃体切除术一直作为眼底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在玻璃体切除仪器类型、辅助器械及眼内填充物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改进,有效提高了该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让玻璃体切除术广泛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外伤及晶状体病变等各类眼部疾病中,为防盲治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5]。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药物及激光治疗手段的出现,以及临床治疗观念的改变,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也在改变[6, 7]。本研究通过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施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基本特征、适应证构成比及术式等变化趋势,以了解玻璃体切除手术变化趋势,为我国玻璃体切除术的治疗现状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利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并记录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的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22491例,其中男性12287 例(54.6%),女性 10204例(45.4%),年龄范围为1岁至95岁。1.2资料分析根据玻璃体切除手术适应证进行分类,记录每类眼部疾病每年例数,计算其所占百分比。眼病主要分为以下7类:(1)视网膜脱离(包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出血性视网膜脱离,不包括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板层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4)眼外伤;(5)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玻璃体混浊、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膜、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出血等);(6)晶状体病变(包括复杂性白内障、晶体脱位、人工晶体脱位等);(7)其他眼病,包括眼肿瘤、非外伤性眼内炎、寄生虫等。根据手术方式分为(1)前段玻璃体切除;(2)单纯玻璃体切除;(3)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白内障摘除术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根据术毕玻璃体腔填充物情况分为(1)气体填充;(2)硅油填充;(3)其他液体填充。1.3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为统计学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连续型变量,采用百分比描述分类变量的构成比,以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 玻璃体切除手术变化趋势玻璃体切除手术量从2010年1398例增加至2019年的3791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从2010年的(50.1±16.4)岁增长至2019年的(57.2±14.5)岁,患者年龄呈逐年增大趋势。2010年至2019年,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中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但女性患者比例从2010年的39.7%增加至2019年的46.6%,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2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分布及变化本研究所纳入的22491例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中,视网膜脱离比例最高,占29.4%,其次为黄斑疾病,占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和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所占比例分别为19.7%、15.5%和7.4%,晶状体疾病及其他眼病共占6.0%。视网膜脱离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适应证,手术量呈现递增趋势(图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疾病也呈递增趋势,近6年(2014-2019年),黄斑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脱离共同组成玻璃体切除术的前三位适应证。黄斑疾病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从2010年的13.95%上升至2019年27.80%,2019年成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病因。眼外伤手术量较为稳定,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占比从2010年的24.39%下降至2019年10.63%。2013年以前眼外伤为玻璃体切除术的第二位适应证,但从2014年起跌出适应证的前三位。2.3 不同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类型及玻璃体腔填充物变化趋势2010至2019年,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摘除这类“前后联合”手术类型一直处于主导位置,且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由2010年的55.2%上升至2019年的69.0%,10年间前后联合手术比例增长了13.8%。单纯后段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占比则由2010年的38.2%下降至2019年的26.6%。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比例相对稳定。在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填充物,占69.4%至83.4%,其中硅油填充占比在近5年呈下降趋势,5年平均比例由2010年-2014年的41.6%下降到2015年-2019年的37.2%(表3)。其他液体填充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6.6%上升至2019年的25.1%。讨论1971年Machemer等首次报道了17G经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4]。1972年O'Malley等设计了更为细小的20G玻璃体切割头,并提出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8],此后玻璃体切除术一直作为眼底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半世纪以来,经研究者不断改良,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经历数次变革,由最初的20G传统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到主流的23G、25G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9, 10],再到新推出的27G玻璃体切除系统[11],玻璃体切除手术已全面进入微创时代,其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适应证的选择也越来越广[5, 12]。本研究显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10年来玻璃体切除手术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患者平均年龄逐渐增加。这与陈焓等[13]报道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变化趋势相一致。该研究回顾分析了1995年至2004年该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发现10年来玻璃体切除术手术量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166例上升至2004年的546例,且老年人患者所占比例上升。国外也呈现相似的增长趋势,El-Amir等[14]调查了1968年至2004年英国视网膜手术率变化情况,发现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由1968年的不足1例/10万人增加至2004年的26例/10万人。Kim等[15]基于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Kore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数据调查了2002至2013年韩国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发现韩国年玻璃体切除手术率由2002年的15.1例/10万人增加至2013年的49.4例/10万人,增长趋势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Wubben等[16]基于美国医疗管理网络(United States managed care network)数据库分析了2001年至2013年美国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发现美国12年间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增加了31%,而40至60岁人群的玻璃体除术率增长幅度最大(8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加强,加上诊断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眼底病变被发现诊断,另外手术系统的改进也提高了玻璃体切除术的效率[12],这些因素可能是手术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就医的老年人群比例增加,另一方面年龄是视网膜脱离及黄斑疾病等多种眼底病的危险因素[17, 18],这可能是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平均年龄增加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玻璃体切除手术女性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陈焓等[13]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中也发现了相同情况。林惠芳等[19]报道了2011年至2015年间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也发现女性眼病患者的比例逐渐升高。这可能与老龄化进程的发展相关,因为女性平均寿命更高,随着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年龄的提高,女性患者比例可能随之上升。另一方面,眼外伤更容易发生于体力劳动为主的男性患者,眼外伤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男性患者数量降低,女性比例相对上升。在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及黄斑疾病为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1995年至200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眼外伤(33.9%)、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7.9%)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1%)[13],这与我院早期的情况类似:2010年至2012年我院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以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主,但2012年以后眼外伤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劳动防范意识的加强,严重的眼外伤发生率逐渐降低,需要实施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外伤患者比例下降[20]。另一方面,黄斑疾病的手术量及所占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该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更新与普及,黄斑疾病检出率逐渐提高[21, 22]。第二,研究表明对于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实施黄斑前膜剥除合并白内障摘除术能使其术后视觉质量得到有效提高[23],且剥除黄斑部内界膜可降低黄斑疾病患者手术后黄斑前膜增殖率,改善视觉功能[24, 25]。因此,相比于保守观察,眼底医生更倾向于手术治疗黄斑前膜。第三,微创玻璃体切除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显著提高了黄斑疾病玻璃体切除术效率、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提高了眼底医生及黄斑疾病患者对这类手术的接受度[26-28]。随着黄斑疾病占比的增加,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为2014年来前三位的手术原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002至2013年韩国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和黄斑裂孔[15]。2001年至2013年美国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或前膜,玻璃体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本研究中,联合晶状体手术的玻璃体切除术为主要手术类型,且手术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白内障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玻璃体切除术2年后并发症白内障的发生率高达79%至88%[29-31]。另一方面,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内结构发生改变,显著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实施难度,而联合晶状体手术不仅能为玻璃体切除术提供更清晰的手术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手术预后[32, 33]。因此,眼底医生逐渐倾向于选择此类联合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及微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普及,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的难度逐渐降低,安全性与有效性明显提高[12,34]。另外由于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人群的老龄化,白内障患病比例及严重程度随之增加,故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的比例逐渐增长。本研究中,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填充物中硅油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主要的眼内填充物之一。硅油能够产生较好的顶压作用,有利于视网膜的贴附,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术后填充[35, 36],但硅油的乳化所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变性等系列并发症也限制了其应用[37]。硅油填充比例降低,一方面可能由于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比例的改变,如眼外伤这类严重眼底病比例的下降而黄斑类眼底疾病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的进展以及手术医师技巧的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比例逐渐增加,可能也降低了硅油的使用。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10年间我院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主刀医师存在变动,可能存在手术偏好等混杂因素;其次,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构成情况可能受到地区经济水平及产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仅代表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来更加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变化情况。最后,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研究,仅能反应玻璃体切除术的变化趋势,不能体现变化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手术变化的内在因素。综上所述,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量呈增长趋势,手术患者呈老龄化趋势发展,女性比例逐渐升高。手术适应证中黄斑疾病所占比逐年增加,前后联合手术已成为主流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医师对于硅油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微医药 2024-10-14阅读量2663

脑膜瘤可以分为哪些级别?该如...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成分的肿瘤,其内主要含有蛛网膜细胞或蛛网膜细胞分化的细胞。纤维型脑膜瘤是脑膜瘤常见的病理亚型,属于较少出现复发和侵袭的脑膜瘤。   2007年WHO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对其进行分级和分型,分为3级15种病理亚型。   WHO I级为良性脑膜瘤(Benign meningioma,BM),包括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血管瘤型、砂粒体型、过渡型、微囊型、淋巴细胞丰富型、分泌型及化生型;   WHO II级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包括非典型性、透明细胞型及脊索样型;   WHO III级为恶性脑膜瘤(Malignant meningioma,MM),包括间变型、横纹肌样型及乳头样型。   1、WHO I级脑膜瘤   约占脑膜瘤的90%左右,其中分泌性、化生型、微囊型及淋巴细胞丰富型少见。分泌型脑膜瘤(Secretory meningi-oma)其发病率约占1.6%。   微囊型脑膜瘤(Microcystic meningioma)也较少见,其发病率约为1.6%,其病理学特点是:肿瘤细胞胞浆透明,被细胞外液体分隔成囊状、梭形或星状。   化生型脑膜瘤(Metaplastic meningioma)发病率未见明确报道,其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间可见骨、软骨或者脂肪细胞成分,为非特异性的胞浆脂质样变而非真正的化生。   淋巴细胞丰富型脑膜瘤(Lymphoplasmacyte-rich meningioma)少见,其发病率为1.7%,此型肿瘤内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可伴有生发中心结构,此类肿瘤也可见脊索样的组织学表现,但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   2、WHO II级脑膜瘤   约占脑膜瘤的4.7%~7.2%,其性质介于良、恶性脑膜瘤之间,同I级脑膜瘤相比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以非典型性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为主。   非典型性脑膜瘤可以是上述各亚型的非典型性改变,但有其特殊的病理学特征,即每10个高倍视野下等于或超过4个有丝分裂相即可确定诊断。在有丝分裂率不增高的情况下,至少有以下5种征象中的3种才能诊断为非典型性脑膜瘤,这些征象包括:①细胞密集;②有高的核/浆比的小细胞成分;③核仁明显而突出;④典型结构消失,成弥漫状或片状生长;⑤区域性或地图样坏死。   透明细胞型脑膜(Clear cell meningioma,CCM)较为罕见,其发病率占脑膜瘤的0.2%~1%CCM同良性脑膜瘤相比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性。   脊索样型脑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罕见,占脑膜瘤的0.5%~1%,同样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肿瘤病理特点为与脊索瘤相似,并交错着脑膜瘤细胞。   3、WHOⅢ级脑膜瘤   少见,约占脑膜瘤的1%~3%,具有很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   间变型脑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可由I、II级脑膜瘤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生长方式。其特点为瘤细胞明显退行性变、有较高的有丝分裂率(10个高倍视野20个或更多有丝分裂相),或者二者兼有。   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结构,常保留有脑膜瘤区域,肿瘤细胞密集,细胞核大、偏位,核旁可见包涵体样小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并见坏死区。   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 meningioma)其显著特点是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乳头样排列,胞浆及胞核伸向血管壁,呈假菊形团,似漂浮在组织切片中,保留的脑膜上皮区域与经典的脑膜瘤不同,表现为细胞密集、可见核分裂及坏死区。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   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   是不是所有的脑膜瘤都需要手术治疗呢?   赵天智主任介绍介绍:虽说越早治疗,治疗难度和效果越低,但是手术毕竟是有风险和创伤的,所以临床上并不主张对所有的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脑膜瘤患者是不是需要手术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等来综合判断,具体如何处理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制定相应的方案。   目前,临床上主主张对于出现肿瘤生长较快或出现癫痫、虚弱乏力、感觉缺失、颅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   那么,哪些患者是不需要或者不建议手术治疗的呢?   1、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且肿瘤直径小于30mm,首选观察;   2、患者年龄较大(≥65岁)可能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3、对于肿瘤位置特殊,手术危险性很大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4、对于病人难以接受手术的病例,不建议手术;   5、观察期间,如果发现脑膜瘤周围没有明显水肿,可以不手术;   6、脑膜尾征不典型;   7、肿瘤位于非重要功能区。   脑膜瘤手术,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患者在发现脑膜瘤后最重要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或随访。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4-10-10阅读量1677

首诊眼科的脑梗死临床分析

病请描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病变部位、程度、血栓形 成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有关。有些脑梗死病人早期没有 出现明显的神经内科症状,而是以眼部首发症状来眼科就 诊。现将我院 2001年以来门诊遇到首诊眼科的脑梗死患 者 2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 28例。男 16例,女 12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63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20天;主诉均因某一方向暗影遮 挡就诊。视力 0.4~1.0,双眼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 应正常,眼底除Ⅰ~ Ⅱ级大动脉硬化外,余无异常。视野检 查:采用Humphrey 视野分析仪,静态视野检测,白色Ⅲ号视 标,背景光 31.5Asp ,24-2或 30-2程序。28例视野缺损 均表现一致性同侧偏盲,其中左侧偏盲 15例,右侧偏盲 13 例。经头颅 CT 扫描证实脑梗死 22例,MRI 检查证实脑梗 死6例(其中 4例枕叶脑梗死伴多发性脑梗死,2例枕叶脑 梗死)。举例 1。男性,69岁,因双眼左侧突然固定黑影遮挡 1 周就诊。追问病史有一过性头痛史,高血压史 3年。体格 检查:血压 22/13KPa,神经系统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为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 眼视力 0.8,眼前节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隆起,黄 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有交叉压 迹。视野检查:双眼左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2。男性,69岁,因突然右侧看不见伴前额痛、恶心 呕吐 3 天就诊。既往有低血压史。体格检查:血压 16/8 KPa。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发现,头颅 MRI 检查:左枕叶、左 半卵圆中心多发梗死。眼科检查:视力右 0.4,左0.8,眼压正 常。眼底:视盘边界清,无隆起,色淡红,A ∶V 约 1∶2,未见明 显动静脉交叉压迹。视野检查:双眼右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3。女性,65岁,因双眼突然左侧黑影遮挡伴轻度  头痛 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高血脂 16年。体格检查:血  压21.4/12.8 KPa,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眼  视力 1.0,眼前节正常,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正常, 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  扩张,A ∶V 约 1∶2,有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无渗出和出  血。视野检查为左侧一致性偏盲,经神经内科降血压、扩血  管、脑细胞营养剂等应用,2月后复查视野,双眼左上象限一  致性偏盲。讨论根据视路的解剖特点,在视交叉处视神经纤维形成半交叉,即来自双眼鼻侧半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而 来自双眼颞侧半视网膜神经纤维不交叉。视交叉以上视路 损害,基本视野缺损形式为双眼同侧性偏盲。视交叉以上 视路包括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皮质。脑梗死 患者上述某一部位循环障碍均表现同侧性偏盲。 同侧性偏 盲伴视神经萎缩,病变多在外侧膝状体以前,视野表现不一 致性偏盲。视路高位损害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即双眼视野 缺损形态一致,较少伴有视力下降。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  引起的脑软化[1]。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发病突然,部分患者曾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 或头昏、头痛等前驱症状,持续时间短,不易被患者所觉察。 当供给视路某一部位的血管形成血栓,发生脑梗死,如起病  缓慢,可不伴有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仅出现眼征而首诊于  眼科[2]。早期病人有时仅表现某一方向黑影遮挡,眼科可  以通过眼部检查、视野检测为早期发现脑梗死病人提供线  索和依据,并作出定位。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史,特别有明显偏盲主诉者,不应被视力正常或接近正  常、眼部无明显病变而麻痹大意,不能只注意眼部病变而忽  略全身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对视功能的影响。视野检查  非常重要,有时视野更能说明视功能损丧的多少及病情发  展的情况,还能辅助定位诊断,特别是某些不易被 CT 所能  发现的较小的脑血管病变[3],而基层医院往往又缺少 MRI   设备。有报道,同侧偏盲中脑血管疾病占 70% ,认为枕叶损害 多数为血管源性,最常见的病因是距状裂动脉、大脑后动脉 血栓形成。血管源性损害可致枕叶广泛性受累导致完全性 同侧性偏盲[4]。本组28例均以视觉障碍、偏盲为首发症状 而就诊于眼科。 由于头痛程度轻或一过性发作,或梗死程 度轻、范围小,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而 视野检查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头颅 CT 或 MRI 检查与视野 缺损一致,提示某些脑梗死病例,特别是枕叶脑梗死,视野 改变可能比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早。本组资料,根据患者视野同侧偏盲及相关病史,结合头 颅 CT 或磁共振检查,早期对颅内病灶作出诊断,得以使脑 梗死病人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449

垂体瘤的临床症状有哪些?该如...

病请描述:  垂体瘤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垂体瘤的类型较多,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没有特异性,很难第一时间被发现,是一个非常容易误诊的疾病。   哪些症状是垂体瘤常见的信号呢?   垂体瘤常见信号一:性欲下降、月经紊乱、不孕不育   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腺瘤,会影响到男性性功能,如性欲下降。更常见的是引起女性的月经紊乱、月经减少、稀少或者是停经,甚至是不孕不育。如果患者出现了以上症状,到妇科、男科治疗没有效果的时候,也应该去神经外科作检查,排除垂体瘤的可能。   垂体瘤常见信号二:脚大、手指大、嘴唇大   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是生长激素腺瘤的常见症状,有些患者会明显表现为鼻大、嘴唇厚、手大、脚大。郭英教授介绍说,在临床上,我们会碰到一些病人发病后,穿鞋子的码数会不断增加,成年人原来可能穿40码鞋子,有可能会穿到45码,增长的速度很快。另外,此类病人的脸型也很特殊,看上去颧弓突起,鼻子也大、嘴唇也厚实,像特写的画面。生长激素腺瘤主要是对肢体和面部的影响,如果出现了这些明显的症状,建议大家考虑是否得了垂体瘤。   垂体瘤常见信号三:视力下降   当垂体瘤的不断增大,会对周围的重要组织产生压迫作用,最常见的是视神经,会引起视力、视野的改变。通常来说短期出现视力下降,就需要高度怀疑垂体瘤。在临床上,我们有过这种病人,病人发现视力下降,一直看眼科,看了好长时间都没发现是什么问题,到后面压迫很厉害了,最后才考虑到是垂体瘤,做了检查后证实是垂体瘤。   垂体瘤常见信号四:甲亢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常常表现为多汗、多食、消瘦、乏力、心率快、易激动、突眼及甲状腺肿大。大部分甲亢是由于甲状腺自身的病变导致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由垂体腺瘤过度分泌促甲状腺素,从而促进甲状腺体增生,分泌甲状腺素引起甲亢。患者如果有甲亢的症状,可先查看有无甲状腺本身的问题。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垂体的问题,这样不至于导致误诊。   如果出现了以上四种常见的信号,我们就需要警惕垂体瘤了,可到医院作以下的检查:视力视野检查、垂体内分泌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   目前,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泌乳素腺瘤,药物控制最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泌乳素水平,泌乳素水平回到正常以后,相应的生育能力、性功能、月经紊乱等问题也会随之恢复。   手术的目的不仅在于有效切除肿瘤,而且还要尽力保留正常的腺垂体组织,减少压迫,力争激素水平回到正常,恢复正常内分泌生理。最常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近年来经蝶窦术式不断改进,同时应用最新的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术中更清晰看到肿瘤及其周围的结构,使得手术更微创、更精细,肿瘤切除更彻底,相应的术后并发症也减少。

赵天智 2024-08-28阅读量2025

垂体瘤长在不同位置会有哪些症...

病请描述:  垂体微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鞍区最为常见,一般直径小于10mm,发病率为1/10万,目前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多见于年轻女性。是最常见的鞍区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8%-15%。垂体瘤常具有内分泌腺功能,可造成多种内分泌功能异常。   垂体瘤常有以下临床表现:   内分泌表现: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的可能会表现为肢端肥大症、闭经、泌乳、不育、头痛、性欲减退等症状。   视力视野障碍表现:早期垂体腺瘤症状常不明显。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可出现视野缺损,外上象限首先受累,渐渐缺损可扩大至双颞侧偏盲。如治疗不及时,视野缺损扩大同时可伴有视力减退,最终出现全盲。如果肿瘤偏于一侧,可致单眼偏盲或失明。   其他神经体征:根据肿瘤生长的方向不同,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肿瘤向后上生长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可致多饮多尿;向侧方可绵窦生长侵犯,则出现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如果肿瘤突破鞍隔再向上生长致额叶腹侧部,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果肿瘤向后上生长压迫第三脑室前部和室间孔,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后则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肿瘤向后生长,可压迫脑干致昏迷、瘫痪或去大脑强直等。   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早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影像学也不能明确提示,但垂体激素水平已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另外,通过一些影像学检查可以使诊断更为明确,目前比较推荐的是MRI,MRI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随着3.0T的高清MRI普及,即使2~3毫米的微腺瘤也可以显示清晰显示。   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有:   1.保守治疗:   并非所有的垂体瘤都要治疗,对于无功能、无症状的垂体微腺瘤可暂不予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   2.药物治疗:   分泌性功能腺瘤可以酌情选用抑制垂体激素分泌过多的药物。如大多数的催乳素腺瘤可以长期口服溴隐亭治疗,生长激素腺瘤可以服用生长抑素治疗,赛庚啶适用于ACTH腺瘤、GH腺瘤。垂体功能减退者可予泼尼松、甲状腺素片等替代治疗。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改善症状,不能治愈肿瘤。   3、手术治疗:   通常有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和开颅手术两种手术方式。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成熟手术方式,多数患者适合此手术方式。

赵天智 2024-08-12阅读量1443

专家告诉你,得了脑膜瘤一定要...

病请描述:  手麻、头疼、视力下降   这些小问题生活中总是容易被忽视,但是它们可未必是寻常小病,很可能和脑膜瘤挂上钩。   脑膜瘤?   啥是脑膜瘤?   在人的颅骨与大脑组织之间,有三层膜,从外到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称脑膜。   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的脑肿瘤,它的发生与蛛网膜有关,所以与蛛网膜颗粒集中分布的区域相一致。   脑膜瘤要不要手术?   要不要手术跟位置有关   好发于大脑半球的凸面、颅底和鞍旁区域等部位,一说到肿瘤,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谈"瘤"色变,而且还是发生于脑袋里的肿瘤,但脑膜瘤,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类标准,90%以上的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复发和侵袭,仅仅极少部分为非典型脑膜瘤或恶性脑膜瘤,侵袭性强、容易复发。因此脑膜瘤也被戏称为脑肿瘤中的"良民"。   脑膜瘤的症状跟位置有关   脑膜瘤起源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眼眶及颅眶沟通脑膜瘤:多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大脑凸面脑膜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等。   脑室的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视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脑膜瘤治疗的预后如何?   脑膜瘤患者的预后主要和肿瘤分级、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及肿瘤切除的程度有关,还与患者的年龄、总体健康情况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关。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姜海涛 2024-08-06阅读量1616

脑膜瘤如何分类?如何选择治疗...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时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多半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7-22阅读量1584

当出现哪些症状要小心脑膜瘤的...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常见的相对良性脑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发现时一般都比较大了,压迫其他功能区域,如运动功能,语言、嗅觉、平衡功能等等,才会发现。但确诊患病后,应当和有经验的医生主动沟通,需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有哪些症状必须要手术?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常见症状还有癫痫,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于那些颅底脑膜瘤,由于颅底分布着12对非常重要的神经,肿瘤压迫哪根神经,相应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压迫控制眼球活动的动眼神经,眼球活动受到影响,看东西有重影。如果肿瘤压迫了管听力的听神经,会出现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肿瘤压迫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出现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   总之,患者朋友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专业神经外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赵天智 2024-07-10阅读量1353

垂体瘤延迟手术,易造成哪些问...

病请描述:  垂体瘤发病率上升尤其明显,其发病率达10—19%,而实际发病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尸检垂体瘤发现率甚至达到20-40%,已经超过了位于神经系统肿瘤的第二位的脑膜瘤,垂体瘤高发年龄为30—60岁。   垂体在颅底中央的垂体窝内,重量虽然不到1克,却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中枢,垂体分泌许多激素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因此不同类型的垂体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   功能性垂体腺瘤肿瘤早期可出现与内分泌相关的临床表现,如月经失调或闭经伴溢乳,不孕、肥胖、毛发稀疏、性功能减退、面容改变、身高变化等。   另一种垂体瘤叫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常见症状有头痛、视物模糊、视野缺损、无力等。另外,还有一种生长激素垂体腺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在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过快,俗称巨人症;在成年人,可出现肢端肥大(下颌突出、舌头、口唇肥厚,手指脚趾粗大)等。由于目前人们对其认识严重不足,甚至存在一些误区而被当作妇科、眼部及内分泌疾病医治,延误了治疗。专家提醒,当患者发现以上临床特征时,可通过垂体激素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如果任其发展,其并发症不可逆。   那么垂体瘤怎么治疗?   垂体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与药物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必须视肿瘤的性质、大小、周围组织受压及侵蚀情况与垂体功能、全身病情等具体条件而定。目前对垂体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以往切除垂体瘤需做开颅手术,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经鼻腔直达病变部位,通过很小的切口即可实现对垂体瘤的切除。减少因手术为患者带来的身心创伤,在确保病人在解除痛苦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其特点及优点:面部无手术瘢痕;手术操作途径短;脑脊液漏和视神经损伤概率较小;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有利于残余垂体功能的保护;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无切口,无需缝合。   当你出现视物模糊,视野变窄,重影时请在排除眼科问题抑或短时间内经眼科诊治无效时,不要犹豫找神经外科医生看看,因为影响眼睛视力视野,眼球运动的神经都是从颅内起源的。一个头部CT或MRI可能会让你更早的发现颅内问题,尽早的治疗。

赵天智 2024-07-03阅读量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