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薄荷入夏生长旺盛,采摘几枚叶子泡茶喝,清凉润喉。薄荷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幼嫩茎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是一种具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薄荷植株常用作景观绿化植物,亦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香料等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我国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本草》中,由于中国古代植物鉴别的误差,之后的历史文献中关于“薄荷”的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才将薄荷订作“极凉”,由此可鉴历史上关于薄荷的认识是有误差的,可能把外形相似性温的白苏、香薷等认作了薄荷。 在岭南以北,薄荷仅仅作为中药材使用,偶尔泡茶喝,但在岭南两广两南及东南亚,薄荷是许多美味佳肴的佐料,如米线加薄荷、凉拌菜加薄荷。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中药材把江苏苏州、南通及周边地区产的薄荷称之为“苏薄荷”列为地道药材。它与东南亚的薄荷其实不一样,在性味上十分“冰凉透爽”,而东南亚的薄荷却没有“冰”的感觉,仅少许“清凉”,因此可以做清香的佐料食用。 临床上薄荷的“冰凉”性味可以作为风热疾病的常用药,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者,如大家熟知的银翘散就是薄荷配伍银花、连翘等。许多五官疾病属于风热证的也常用薄荷,如目赤、耳痛流脓、痘痘、咽喉肿痛等。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现皮疹,也可以用薄荷疏散风热、宣毒透疹,如透疹汤薄荷配伍蝉蜕、荆芥、紫草等。薄荷也能疏理肝气肝火旺盛引起的潮热汗出、情绪易怒、胸胁胀满,如逍遥丸里薄荷配合柴胡、白芍等。 民间我们可以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用薄荷泡茶解暑,咽喉肿痛咽炎发作咀嚼几片薄荷缓解咽喉充血水肿。薄荷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薄荷醇和薄荷酮等挥发性成分与甾体、黄酮、三萜等非挥发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真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在闷热潮湿的夏季,可以用新鲜的薄荷捣烂外敷治疗脚气病、湿疹等皮肤病。 网络上有关于“薄荷致癌”的说法,其实这是谣言,薄荷不会致癌,网络上的薄荷致癌实际指的是“薄荷烟”,很多人在抽的时候感觉到一股凉意,此外也没有特别难闻的烟味,因此备受欢迎,对比吸食普通卷烟的人,吸食薄荷烟草的人体内尼古丁代谢物(可替宁)含量更高,而冰凉的口感使吸烟者增加了吸烟的量和频次,也增加了致癌的风险。 薄荷的副作用主要是性寒,会对脾胃阳气虚的患者胃肠道造成刺激,引起怕冷、食道和胃冰凉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薄荷细分又有许多种类,各自又有不同特性,部分人群会引起皮肤瘙痒、疼痛、肿胀等过敏症状。
吴欢 2024-06-25阅读量1616
病请描述:患者倪某,男,因转移性肠肿瘤来付主任处就诊,患者于三月前出现寐差,入睡困难,夜梦多。付主任从病人整体入手,对其舌脉以及其他症状入手,给予病人特异性治疗,用药酸枣仁、煅龙骨、牡蛎等,以滋阴安神,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刻下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舌边红,苔中后部黄腻。 案语: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这是在讲因卫阳盛于外,营阴虚于内,卫阳不能入于阴,引起不寐。 不寐辨证首分虚实。虚症,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付晓伶 2023-12-04阅读量1183
病请描述:1、熊胆粉的前人记述 熊胆粉为脊椎动物熊科棕熊、黑熊的干燥胆汁。熊胆始出《药性论》,曰“熊胆恶防己地黄。主小儿五甘疮,杀虫,治恶疮。”《新修本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疽,暑日久痢,疮,心痛。”为性寒味苦药,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之效。《木草从新》“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痈五痔。实热则宜,虚家当戒。”《本草经疏》“走肝、胆二经,泻有余之热。”《本草纲目》对熊胆的药性药理曰“熊胆苦人心,寒胜热,手少阴,厥阴,足阳明经药也。故以凉心,平肝,杀虫,为惊痫,痊杵,翳障,疮痔,虫牙,蛔痛之剂焉。”熊胆其性甘味苦,有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还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 2、熊胆的化学成分 2.1胆汁酸类 胆汁酸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为70%-80%,即牛磺熊去氧胆酸酸、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 2.2胆固醇与胆色素类 2.3氨基酸类 2.4微量金属元素类 3、熊胆粉现代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解痉作用; 抑菌、解热作用; 保肝利胆作用; 降胆固醇及溶石作用; 抗过敏、免疫作用; 助消化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抗癌作用; 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 治疗烧伤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抗血栓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熊胆粉具有抗炎、解痉、镇痛、抑菌、解热、保肝利胆、促溶石作用,提示有消炎利胆、溶石、排石作用,即对胆囊炎、胆结石疾病有效。这也与中医的辨治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胆病特点为肝胆同病。主要病理变化为肝气郁滞,湿热蕴阻,以至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汁郁积。治则为疏肝、清热、利胆、化湿、通下、泻火、解毒、养阴。而熊胆粉具有苦寒能下、平肝、杀虫、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功效。为了验证熊胆粉在治疗胆结石和胆囊炎方面的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还有待更多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自:张贺,熊胆粉对实验性胆结石、胆囊炎的药理学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熊胆粉对实验性胆结石、胆囊炎的药理学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1-07阅读量2104
病请描述:在当代的快节奏生活里,无论是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还是学习压力,都默默培养着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未食用苦味食物的情况下自觉口中味苦,常出现于早晨起床、午觉醒来的时候,甚至还有半夜因为口苦而失眠的症状。那如何解决这个症状呢?首先得正确认识“口苦”。 1.揭开“口苦”的误区面纱 1.1口苦不等于上火,不可盲目喝凉茶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口苦”就是上火引起的,常在口苦的时候喝凉茶试图缓解,有时或许有效,有时却越喝越苦,还容易导致腹胀腹泻,这是因为口苦不等于上火,一概而论盲目喝凉茶对于原本脾胃虚寒的患者就容易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口苦的原因除了脏腑失调,还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口腔疾病。不洁的卫生习惯诱发的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破坏了口腔环境,口腔不清洁出现口苦。因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后漱口避免食物嵌塞发酵。第二,药物作用。口苦的症状随着服药出现,停药缓解,则需及时就医视情况替换或停用药物。第三,女性妊娠期激素水平不稳定。怀孕期间激素水平不是很稳定,主观味觉受到影响,也可能出现口苦,属于生理现象可自行缓解。 1.2口苦也分“热”与“寒” 《脉因证治》曰:“胆热则口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此文提及的口苦即分为热性和寒性,需对症辨别“热、寒”。热性口苦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兼有口气臭秽,渴欲饮水,大便难解甚或便秘,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寒性口苦则表现为口苦不干,渴不思饮,或喜热饮,口中多涎唾,手足不温,食冷则易便溏,夜晚加重,舌苔多白滑或白腻,或白腻呈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舌边多齿痕。 1.3各脏腑失调均可引起口苦 《黄帝内经》首提口苦,于《素问·瘦论》言:“肝气热,则胆泻,口苦”,虽口苦主要责之肝胆,由于烦躁发火,肝气上逆,肝胆火旺,胆汁上溢出现口苦。但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肝气的正常疏泄运行,协调脾胃的消化工作,反之脾胃若是超负荷工作,食物在体内堆积而生湿热,则会影响到肝胆而出现口苦;而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味觉发生改变,也会出现口苦;肾水不足,肝木失养,疏泄失常,同样会引起口苦。故脾胃、心、肾均可导致口苦症状。 2.法宝一:辨证食养,各显神通 2.1菊槐绿茶饮(《中国药膳》) 组成:菊花、槐花、绿茶各3克。 用法:将菊花、槐花、绿茶置于茶杯中,用150ml沸水冲泡加盖5-10分钟,每日1次。 适用人群:肝胆郁热证患者,出现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心烦易怒,头痛头晕,目赤肿痛,小便黄,大便干等症状。 2.2清爽茶(《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第一批)》) 组成:干荷叶3克,鲜荷叶10克,生山楂5克,普洱茶2克。 用法:将荷叶、山楂洗净、切丝,备用;将荷叶丝、山楂丝、普洱茶放入茶壶中用少量沸水冲洗摇晃数次后,迅速将沸水倒出以洗茶;再将沸水倒入茶壶中,加盖,浸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待茶水饮尽,加入沸水再次浸泡续饮即可。 适用人群:脾胃湿热证患者,出现口苦口黏,腹胀,胃口差,大便积滞不爽等症状。 2.3干姜粥(《寿世青编》) 组成:白(粳)米200克,干姜30克,高良姜30克。 用法:先取干姜、高良姜洗净,入2000ml水煎煮20分钟,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每日1~2次温食。 适用人群:脾胃阳虚证患者,出现口苦,口中多清冷涎唾,脘腹冷痛,四肢不温,遇寒加重等症状。 2.4竹叶枣仁茶(《慎斋遗书》) 组成:淡竹叶、炒酸枣仁各5克。 做法:将炒酸枣仁捣碎,再将淡竹叶、炒酸枣仁置于茶杯中,用150ml沸水冲泡加盖5-10分钟,每日1次。 适用人群:心火上炎证患者,出现口苦口干,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心胸烦热,失眠,小便短黄等症状。 3.法宝二:穴位经络,调畅气机 3.1按揉穴位 情志不畅,消化不良食积化热,心火旺盛常会出现口苦的症状,可对应按揉以下穴位来缓解口苦的症状。 ①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原穴,可以疏理肝气、调畅情志。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 ②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荥穴,可以帮助消化,清降胃热。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③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心包经的荥穴,用于清心火。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3.2拍打胆经 胆经循行经过大腿小腿外侧,即裤子外缝处。手握虚掌从大腿拍打至脚踝处, 每天拍200-300下,有利于促进胆经的循行,缓解口苦的症状,同时也利于减少腿部外侧的脂肪。 4.法宝三:精神调适,宁神定气 除了以上的食养和穴位经络调理方法,精神的调适实则更为重要。《医学心悟》言:“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宁神定气、情志调畅则肝气疏泄正常,就相当于早高峰时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心烦懊恼则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整个身体被堵的水泄不通,久而久之出现口苦的症状。 遇到的事情所引起的情绪来源于自身对这件事的定义,冷静分析内因和外因,权衡利弊,接受能接受的,改变能改变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事,会收获健康,甚或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情绪自我难以调理,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帮助,严重者可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5.法宝四:起居有常,健康生活 规律的起居生活习惯对口苦症状的缓解也不可忽视。根据子午流注图,胆经的循行时间为“子时”即晚上23点-1点,在23点前入睡有利于肝胆的排毒,帮助机体推陈出新,同时更有利于快速进入深睡眠,保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缓解身心疲劳。胃经的循行时间为“辰时”,即早晨7点-9点,因而晨起在这段时间吃早餐胆囊排空胆汁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口苦也会缓解。如果不吃早餐,胆囊内胆汁经过一晚上的贮存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甚者进展为胆囊炎、胆囊癌等疾病。 总之,口苦原因多种,如一段时间调养口苦仍然不能缓解者,请及时诊治。
陶艳艳 2023-05-12阅读量2239
病请描述:桑叶,桑科植物桑的经霜树叶,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肺燥咳嗽,咽干口渴;风热及肝经实热,目赤肿痛。 张珍玉经验: 张老认为外感咳嗽主要由风寒外袭,主要用药宗旨是:宣散祛邪。轻宣为主,勿伤稚阴。主药桑叶、薄荷。既然是风寒为患,依理当辛温解表,何以桑叶、薄荷轻清宣透?张老认为今之患儿与古往不同,往往饮食肥甘有余,衣着温厚太过;肥甘有余则易积痰内生,温厚太过则易郁闭生热,故体质多偏于阳盛,所以风寒外袭,虽为阴邪,却易从热化,内闭肺气,引发伏痰,这种病机变化决定小儿咳嗽初发多伴有发热症状或先发热而后咳嗽发作。此时若再行辛温发散,必致稚阴倍伤,阳无根舍,终为阴阳两虚,这恰恰正是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用其药无其效,或初用有效,继则重感邪气,病情加剧又添盗汗的病机所在。因此张老一般不用辛温,而采用桑叶、薄荷轻清宣透,达邪外出而不伤阴。再配以宣肺止咳祛痰之杏仁、桔梗,共理肺气,使之宣降调和,邪祛咳止。 郭付钰经验: 《串雅外编》曾用桑叶7片,每日洗之,治眉毛脱落,胡须脱落。《串雅内编》之“黑发仙丹”则用熟地、万年青、桑葚、黑芝麻、山药、南烛皮、川椒、白果、薏苡仁、白术、生首乌、五味子、乌头皮、胡桃仁配伍,以桑叶为君治脱发白发。《寿世保元》引胡僧方之扶桑至宝丹用桑叶、白蜜各500g,黑芝麻120g,治白发、头眩目花、迎风流泪、皮肤粗糙、便秘等证。《石室秘录》、《千金方》也有桑叶治头发不长之记载。文献报道桑叶和桑枝对家兔及绵羊毛有显著的养毛效果,且有杀菌作用。可能桑叶对某些原因引起的眉毛脱落有促进其再生作用,现代医者曾在《中医药信息报》提供了桑叶治脱发之验方。 魏龙骧经验: 桑叶止夜汗 1973年冬,患者陈某,男性,年35岁。因夜汗长达一年之久,来我院中医科就诊。自述: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就被尽湿,夜夜如此,症已经年,医治无效。其特点:夜尿时,必如冷风袭人,皮肤栗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即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并见口苦刘,音嘶,小便短赤等症。脉细微而数,舌质淡红。 从症而论,颇似《金匮》论百合病,时人颇多此类神经官能症。并有营卫失和使然。病之所苦在夜汗,求愈之迫者在此,故医者务在止汗,方可偿其所愿。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主之。”病人脏无他病,其非形体实质之病变可知,盖所指亦即神经官能症也。依证立方,乃投桂枝汤。是方兼具平冲逆、障风袭、止汗出三症之用。复以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滋而润之,滑石清而利之,赭石重而镇之,以其有口苦、音嘶、小便短赤、头眩上逆诸症故也。汤药之外,嘱病人每日吞干桑叶末9g,米汤下之。上方进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虚热上冲、淅然恶风、头眩欲仆诸症悉除。后以益气养阴、清轻调理之味以善后。 盖余用桑叶止汗,乃从偶阅小说中得到启示。书中言,一僧,每就枕则汗出遍身,衣被皆透。20余年不愈,监寺教以霜桑叶焙末,米汤下2钱,数日遂愈。今适遇此症,不妨一试,果真有验。然转思本例与桂枝汤合用,取效是否乃桂枝汤调和营卫之结果,而非桑叶之功?不久,又连遇夜汗者数例,不杂他药,独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 谢海洲经验: 民间常用桑叶焙干为末,空腹温米饮调下治盗汗。我曾用于小儿体弱,睡后汗出,头面如洗,选桑叶60g,焙干研细末,每晚睡前米汤送服5—10g,不及1周,盗汗竟除。实践证明桑叶辛凉宣透,为小儿盗汗首选药物。 王新陆经验: 桑叶配龙骨用于各种汗证。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足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大肠经,可镇惊安神,敛汗固精。二者相合,可治一身之汗证,屡试不爽。但需要注意的是,桑叶用量需大,一般在15—30g,或更多,桑叶量小发汗,量大才能止汗。 孙朝宗经验: 平肝风重用桑叶 桑叶一药,苦甘而寒,入肝肺二经,功可祛风清热,凉血明目,《重庆堂随笔》:“桑叶……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孙师认为:“桑叶少用则清肺,多用则平肝泻肝,因桑得萁星之精,萁主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泄肝热。”临证中每每重用桑叶30—60g,治疗肝热风旋之目昏脑涨、耳鸣头摇、项强抽搐,及木火刑金之咳嗽、咯血等症。
微医药 2023-03-27阅读量2756
病请描述:视疲劳又称眼疲劳,是一种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不耐久视、干涩不适、酸胀流泪、头痛眩晕、精神萎靡等。在眼科疾病中常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 导致视疲劳的原因很多,比如眼部调节性因素,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眼肌长时间收缩。其他诱发的眼病,如干眼症、结膜炎、角膜炎等等。 西医多是对症治疗,采用滴眼液防止眼部干涩,达到润滑的效果,同时口服维生素A、B1、B12等可以调节眼部肌肉,缓解眼肌痉挛,从而减轻视疲劳的症状。 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家族,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和花卉中。叶黄素是构 成视网膜黄斑区的重要色素。研究表明,叶黄素对老年性黄斑退化病和白内障等视力疾病有防护作用。还可缓解疲劳,对眼涨、眼痛、畏光、视力模糊、眼干涩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所以现在有很多保护视力的保健产品都是含有叶黄素的! 有学者多这一类产品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材料都选用的是中药材。在所选的中药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就是最多用的是枸杞子、菊花和决明子。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目昏不明。 菊花: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有视疲劳的朋友,可以对照选用适量,泡茶饮用。 另外,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对于由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视物不清或眼干,早期单纯使用多能获得较好疗效,病情较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也能缓解症状。
苏丽娜 2022-11-17阅读量1690
病请描述:肖某,男 52岁 因“反复发作牙龈炎1年余”于2022.7.28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发作性的牙龈发炎,表现为牙龈肿胀,进食时疼痛,刷牙时牙龈出血,认为是“上火”,因此每次发作均自行服用牛黄上清片可缓解,但是每次劳累、辛辣食物后即发,异常痛苦。患者平时容易怕冷,出汗多,受凉后容易打喷嚏、流鼻涕,睡眠欠佳,晨起头蒙不清爽,每日下午开始周身乏力,纳可,二便可,舌质淡胖,水滑,脉细滑。 辨证:阳气不足,不摄阴气,虚火上浮 治法:温扶元阳,引火归原,纳阳入肾 陈皮12g 桂枝18g 黄连6g 知母9g 茯神18g 化龙骨30g 熟地黄30g 龟甲15g 怀牛膝15g 牡蛎30g 黄柏15g 甘草18g 砂仁6g 淡附片9g 巴戟肉12g 水煎服,日1付 2022.8.11 复诊:服药后牙龈发炎明显好转,精力充沛,喷嚏、流鼻涕较服药前减轻,睡眠、头蒙亦有好转,纳可,二便可,舌质胖大,水滑,苔薄白,脉沉细。继续原方加淡附片12g,辛夷12g巩固。 体会: 这个案例属于“火证”的范畴。“火”在中医术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上火”这个词,人是直立行走的,火的特点就是往上走,所以上火基本都在头面部,而且人的七窍都在头面部,是最容易出火的地方,临床上就经常会见到目赤耳鸣、头痛眼胀、头晕失眠、口舌溃疡、烘热面赤、血压波动、咽干口燥等各种“上火”的症状。中医治疗“上火”的方法有很多,有清热解毒、滋阴清热、引火归原、育阴潜阳等,治疗的关键是明确机理,此所谓“理不清,则道不明”。 治疗各种“火证”首先要理解“君火”(心火、心阳)和“相火”(命火、龙火、龙雷之火)的关系。内经云“君火以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相火以位,有臣相听命于君主,不可越位,以篡权,否则国必失泰而内乱矣”。正常生理应该是清阳轻清上升,命门火实潜于肾中,我们才能脑清、目清、耳清,下面温暖,冬天我们不会怕冷。如果出现相火不秘,上逆而扰君火,越位使乱,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临床上就会出现多系统多部位之失调失稳的病态,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疑难病、反复迁延不愈的疾病。 因此,针对上热下寒证,治法应该是温水潜阳、引火归原、上清温下,达到气守丹田。常用的代表方有潜阳封髓丹(附子、龟板、砂仁、肉桂、黄柏、炙甘草),阴火汤等。另外,从本医案中,我们可以知道,误治、失治也是中医临证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一点往往被临床医师忽略。比如本例患者长期口服牛黄上清片,还有的患者长期口服抗生素这都是特别需要关注的线索,只要抓住这个关键点,就可以区分阴阳,因为长期口服寒凉之品,必然导致阳气不足,导致各种“火证”。因此本医案采用温扶元阳,引火归原,纳阳入肾大法,在临床上确实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宝君 2022-08-12阅读量9966
病请描述:40岁男性,失眠1年多,每天躺在床上辗转反侧1个多小时难入睡,即使勉强睡着也容易惊醒,同时还伴有腹胀,大便不成型,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显然这个病例是送分题目,“胃不和则寐不安”,从脾胃论治,给予甘草泻心汤加枳术法,服用1周,今日复诊,睡眠好转8成,胃也不胀了,大便也正常了,患者说这中药比阿普唑仑管用多了。复习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十)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我在临床上一直用这个方治疗很多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一般都是2-3剂取效.《伤寒杂病论》中有好几个方剂均是寒温并用,治疗寒热夹杂之症,值得总结思考。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如果失眠患者有胃胀,就可以用这个方治疗。
刘宝君 2021-11-04阅读量9953
病请描述:一、急性胆囊炎常见中医证型:1.胆腑郁热证主证:1.右胁部出现持续性剧烈灼痛或绞痛2.右胁部疼痛呈阵发性加重,严重者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次症:1.口苦口黏2.恶心呕吐3.恶寒发热4.身目明显发黄5.大便秘结,小便短赤6.舌质红,苔黄或厚腻7.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利胆主方:大柴胡汤加味常用药:柴胡、黄芩、大黄(后下)、枳实、赤芍、生姜、半夏、厚朴、茵陈、栀子、金钱草。2.热毒炽盛证主证:1.持续性高热2.右胁部疼痛剧烈3.右胁部疼痛拒按次证:1.身目黄染,黄色鲜明2.大便秘结,小便短赤3.烦躁不安4.舌质红绛,苔黄燥5.脉弦数。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主方: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黄连、黄零、延胡索、金银花、蒲公英、金钱草、丹皮、赤芍。二、急性胆囊炎的随症加减用药若患者热象较重,酌情加虎杖、鸡骨草、紫花地丁等;合并胆囊结石者,酌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等;若患者属性情急躁易怒者,可酌情加夏枯草、钩藤、珍珠母等药;出现嗳气的患者,可酌情加佛手、绿萼梅、香橡皮、代赭石等药;小便出现黄赤的患者,可酌情加滑石、车前草、白茅根、通草等;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适当加姜半夏、姜竹茹等止呕药;大便干燥、秘结者,可适量加槟榔、芒硝等行气通便药;若患者出现头晕目眩,可酌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等药;患者若出现反酸烧心之症,可酌情加乌贼骨、瓦楞子等抑酸收敛之药。三、急性胆囊炎常用中药: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山栀子、蒲公英、紫花地丁、穿心莲;清热燥湿药:龙胆草、黄芩、黄连、黄柏;利湿退黄药:虎杖、鸡骨草、茵陈;利胆排石药: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疏肝理气药:柴胡、青皮、香附。行气止痛药:川棟子、延胡索;活血化瘀药:川芎、莪术、五灵脂、丹参、三七、赤芍;健脾益气药:党参、白术;滋养阴津药:生地、麦冬、沙参。通腑泄下药:大黄、枳实、芒硝。本文选自: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专家共识(2011海南).
赵刚 2021-06-14阅读量9257
病请描述:再来第五椎下外开三寸,就是所谓的神堂穴。你看肺它就是用魄,心是藏神,所以用神堂。心俞再过来是神堂。神堂是心脏的大穴。所以你可以说第五椎外开三寸,也可以说是心俞外开一寸半。 再来是督俞,第六椎外开一寸半。譩嘻是再外开一寸半,我们在治疗血癌的时候,你可以用针或灸,来帮助督俞,帮助它的效果。书上讲,病人叫譩嘻二个字,这个脉会跳上来,你不用叫病人讲,因为你帮老外看病,他譩嘻也讲不准,第二他肉很厚,你也摸不到脉。所 以按照骨头去找。 第七椎外开三寸,就是膈关。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外开三寸,就是膈关。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第九椎外开三寸,就是魂门。肝藏魂嘛,所以它把两者归纳在一起,因为在肝脏的旁边,也是辅助肝脏的,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再来是胆俞的外开一寸半,第十椎下外开三寸,就是所谓的阳刚穴。再来是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为什么讲意舍,因为脾藏意。人体的意志、意念是脾脏在 管,你看第二行意舍第二行中间开始,主治腹满虚胀。因为脾主少腹,大便滑泻,因为脾脏湿的缘故,脾有问题的时候,湿不守就会进入大肠,就会洞泄。小便赤黄,因脾主黄色,这黄色本来应该在脾里面的!因脾脏比较虚了,所以营养会跟着小便排出来。所以你有很多讯 息可以推论出来。呕吐消渴,因脾是在中焦。身热目黄,因脾是黄色的。意舍是辅助脾俞的。第十二椎下的胃仓是辅助胃的穴道。第十三椎是肓门。这个要提醒你们一下。
马彩毓 2020-01-20阅读量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