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头晕/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常见的眩晕类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阵发症等。其中后循环缺血值得警惕,如果延误救治可进展为脑梗死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中风)。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漏诊率约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2.5倍,有时难以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以致死亡率、致残率相对偏高。 “中风的典型症状多为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典型症状’不是‘规定症状’”。席刚明教授提醒,中风症状有多种多样,如突发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定向障碍,意识混乱和记忆障碍等,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仔细识别。▲ 头晕/眩晕要警惕后循环缺血 六旬男子频繁头晕,最终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上观新闻》2024年7月21日报道,61岁的董先生于三周前突然出现头晕。本以为是劳累所致,但休息过后头晕非但没有缓解,还逐渐出现了头重脚轻、走路摇晃等症状,随即被家属送至当地医院就诊。 医生接诊后考虑到董先生有2型糖尿病病史,日常控制血糖欠佳、尿酮体阳性,故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脑急性缺血可能,收治入院后积极对症治疗。可董先生糖尿病酮症明显好转后,头晕症状却并未缓解,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了,医生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出现了急性脑梗死。最终,经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较为隐匿 席刚明教授介绍,后循环系统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上段脊髓等重要结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栓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是卒中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复视、呕吐、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口周、面部、肢体麻木等。详细的病史(症状、发病经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步态测试、视野测试、平衡测试、共济失调测试)等对早期识别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尤为重要;MRI-DWI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检查,但检查时间长为其局限性。CTA-CTP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有较高敏感性,为急诊筛查首选,但确诊仍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 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 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后循环缺血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如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管阻塞,可能需要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供,这通常是最后的选择。 其中,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席刚明教授提醒,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且颅内血管代偿不佳,建议及早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彻底改善颅内血供,预防脑梗死发生。▲ 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一位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 席刚明教授表示,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和冠状动脉疾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或者有吸烟史,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都需要格外关注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盐、高糖、高油的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也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当然,如果你已经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疾病或周围血管病,那就需要及时监测病情,接受药物治疗,以避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另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也是提早发现该病情的有效手段。 最后,席刚明教授提醒,当生活中频繁出现,头晕、恶心、黑曚、走路不稳等,万万不可大意,盲目服用药物可能使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脉通神经科、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4-18阅读量132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脑部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可发生于颅内各个部位,本人前面文章介绍了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与小脑膜等部位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同时还分享了高级别脑膜瘤的手术和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体会。今天再介绍一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治疗。 枕骨大孔脑膜瘤较为少见,通常位于颅颈交界处的腹侧和腹外侧,与脑干、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患者的典型表现一般是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单侧上肢麻木,对侧感觉丧失,由上肢开始进行性肌力减弱,伴手部肌肉萎缩,可以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表现。诊断以头颅核磁检查最为重要。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风险很高,尤其是位于脑干腹侧的肿瘤,由于肿瘤位于脑干延髓的腹侧面,前方有颅底骨、颈椎等骨性结构,手术难以到达,后方有脑干延髓、面听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而且肿瘤越大风险就越高。脑干腹侧肿瘤一般需要采用远外侧入路才能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目的。如果遇到肿瘤特别大,质地硬,血供丰富,血管、神经包绕明显的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建议一定要到神经外科实力较强,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手术治疗。肿瘤的确难以彻底切除的,也不要勉强,以免手术后造成呼吸衰竭、偏瘫、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残留的部分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位于脑干侧方及背侧的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手术相对容易一些,但也与肿瘤的大小、质地、血供等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肿瘤基底比较宽广时,因肿瘤起源的脑膜及脊膜往往需要和肿瘤一并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切除的脑膜、脊膜就要用人造脑膜替代修复,由于这个区域空间小、切缘脑膜较簿,活动度大,且覆盖枕大池,缝合口基本上处于脑脊液之中,愈合变慢,因此术后脑膜愈合不良、脑脊液切口漏、局部包裹性积液、反复高热、头痛等时有发生,有时需要二次手术修补,否则容易继发 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可能。 总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由于部位特殊,潜在危险大,手术风险高,应当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以下图片均来源于本人近几年来亲自做过手术病人的资料,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发!注:左边是手术前,右边是手术后。)
王俊兴 2023-06-14阅读量2111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走路不稳和手麻要记得看看神经外科的脑血管病医生哦~~~ 47岁澳洲过来的帅哥,10个月之前出现头晕,时而天旋地转的晕,时而发作性头晕,伴有左侧手麻,双侧下肢自感无力,犹如踩棉花感觉,走路不稳,先后在澳洲和国内等医院诊治,一直考虑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保守治疗,病情日益加重,走路已经摇晃不稳,时常摔倒,正在等待颈椎手术中…… 机缘巧合,患者经友人推荐,顺便过来看一下:多发椎间盘突出确实存在,可是患者也存在共济失调、膝腱反射活跃、指鼻实验等阳性等异常,尽管颅脑核磁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诸如典型的双腔没看到),也没有新发脑梗塞,血管的头颅CTA右侧血管稍微扩张一点,但是患者身材高大(1.97),也可能是发育的问题。 突然之间,到了人生的转折点,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一方面,让等待脊柱的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另一方面,我们高度怀疑血管的问题。 误诊和漏诊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副损伤,甚至是遗憾…… 再次预约患者过来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检查后,高度怀疑右侧椎动脉存在潜在的隐匿性夹层。为了取得进一步的证据,证实我们的推测:1、灌注发现小脑缺血; 2、术中亲自完成增强的图像并重建,然后一帧帧寻找蛛丝马迹,终于发现,右侧椎动脉存在一高度隐匿的夹层,我们为夹层完成了立体多角度展示,证实了我们的推测。 3、为了慎重期间,启动诊断性治疗4天,患者自感手麻等症状有部分性缓解,进一步支持我们的诊断。4、间隔三天的DSA发现血管形态发生变化,出现了造影剂滞留,支持诊断。 所有的这一切,病史、查体、影像、特殊检查等都证实了我们的推测,接下来就是仔细辨认夹层的起始部和全长…… 然后,顺利启动外科治疗。 术后第一天查房,患者自诉左侧麻木消失,双下肢明显肌力增加,虽然还没有拔掉输液针和尿管,帅哥下床活动后感觉走路明显有力量了,没有了踩棉花的感觉,也不摇来晃去的了。 消除了困扰10个月的顽疾,帅哥和家人很开心。 午间巡视病房,帅哥问,能否帮他写个治疗的过程留作纪念?也想让学医的女儿学习一下…… 答:当然可以。毕竟,看病,我们是认真的。 看病,虽然从澳大利亚跑过来有点远,但是,能安全的消除顽疾,也算不虚此行。 后面,相信帅哥会越来越好~~~
赵开军 2023-05-19阅读量1822
病请描述:跨越4500余公里,只为降服“黑龙” 一、颅内“黑龙” 青年男性,35岁,近1个月来出现头痛头晕、流涎、味觉渐渐消失、饮水呛咳、讲话缓慢含糊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右侧躯干、肢体及面枕部麻木等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在当地医院行颅脑CTA检查,结果发现颅内脑干前方有一个又长又粗的迂曲血管,并向上向前蔓延,像一条匍匐的大“黑龙”(图1A,非真实大小,外面还布满血栓),头颅CT测量最宽处直径15.5mm(图1B,正常2-3mm),诊断: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此病是一种罕见的疑难杂症,病因未明,可能与局部血管结构先天或者后天的薄弱所致。此处血管布满许多脑干穿支和分支血管,周围毗邻众多的颅神经、脑干(内含重要的传导束、神经核团等)、小脑、三脑室及其下行的脑脊液管道系统等重要结构。当此处的血管迂曲变长变粗之后,就会压迫上述的正常结构出现相应症状,诸如,脑梗塞、出血、占位效应(诸如三叉神经痛)和脑积水等症状。患者一旦出现症状,进展大多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本病为最复杂、最棘手和最有挑战性的脑血管病之一,文献大多集中在流行病学和影像学方面。目前,国际上没有成熟的可以推荐的治疗方法可以借鉴,治疗的不确定性让人望而生畏。 图1.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的治疗过程 二、求医之路 患者出现症状之后,开始进行性加重,家人心急如焚。经多方打听、网络查询和医生推荐,全家最终决定到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 由于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又出现头痛呕吐症状,家人决定放弃飞机改为高铁,从家乡跨越4573公里(图2),从中国的最西边到最东边,辗转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 图2.求医之路 三、降服“黑龙” 该患者有明显的脑干压迫症状、中后组颅神经症状、小脑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腰穿证实)等,治疗的目标:血管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但是,目前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由于该病的个体差异性、复杂性和治疗的高风险性,全面的评估和个体化的方案对最大程度降低治疗的风险都是必不可少的。全面评估和权衡后,我们决定采用相对较为稳妥安全的分期治疗的方法:首先闭塞一侧椎动脉,然后二期植入支架。然而,治疗是有挑战性的。该例患者理想的闭塞靶点位置(椎动脉的末端)可见粗大的脊髓前动脉和异位的小脑前下动脉,一旦受到影响,术后会出现小脑梗塞、四肢瘫和呼吸肌麻痹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除此之外,最有挑战性的还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二期支架植入,术后发生穿支事件的风险较高。 手术当日,造影发现患者的血管形态已经在短时间内明显发生改变,局部血管继续增粗扩张,并呈现明显的瘤样突起(图1C-1D),一期闭塞血管显然已经不是最佳选择。基于我们术中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决定为患者进行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植入术。血流导向装置又称为密网支架,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材料,是神经介入材料的一次革新,改变了囊状大型动脉瘤的治疗史。由于其支架的网眼非常小,导丝非常细,会干扰并减少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表现为“血流导向”作用,导致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主要用于前循环颅内大型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但是,在含有众多穿支和分支血管的椎基底动脉上植入国产新型血流导向装置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手术需要同时达到以下目的:支架的周围慢慢形成血栓、基底动脉的众多穿支和分支血管通畅、瘤样突起消失、对侧椎动脉冲击血管的地方血流减少,这对术者和围手术期管理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让人望而却步。再次和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导管安全到位,规格合适的Tubridge打开充分并良好贴壁,瘤样扩张的地方和右侧椎动脉汇合冲击的地方进行了专门调控加固,局部拥有了更高的金属覆盖率。术后,上述目的全部达到(图1E):血管得到重建、穿支/分支保留、瘤样扩张得到控制、支架局部的高金属覆盖率让来自右侧椎动脉的冲击血流减少。 四、“黑龙”消失 术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症状持续进行性缓解或消失:头痛头晕消失、右侧躯干肢体及面枕部麻木基本消失、消失的味觉重新恢复、饮水呛咳和流涎明显缓解、共济失调明显改善、讲话清晰、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术后10天再次DSA复查:扩张的血管已经恢复正常(图1F)。目前,患者及家人已乘飞机安全返回家乡,很快就会重返工作岗位。 五、医者箴言 目前,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的治疗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治疗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对术者和患者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修行。该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仍然需要谨慎安全的开展。“生命至上,追求卓越”的理念将激励着我们“敬畏每一台手术,善待每一位患者”,做精做细传统手术,谨慎开展新的技术。
赵开军 2022-08-12阅读量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