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晕厥反复发作 > 症状

晕厥反复发作症状

晕厥反复发作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反复头晕伴发作性晕厥1次,病...

病请描述:刘先生,50岁,浙江宁波人,1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头晕症状。前段时间曾在外院神经内科住院,查头颅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动态心电图提示心率偏慢,但未达永久起搏器植入标准,所以建议出院后随访。前几天,刘先生突发晕厥倒地,意识丧失约2-3分钟,为行进一步治疗,联系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张步升主任。 安排住院后,检查冠脉CTA、心脏彩超、右心声学造影等,均未见异常。复查动态心电图,结果提示:最快心率107次/分,最慢34次/分,窦性停搏>2.0秒共4次,最长为2.3秒。结合刘先生的症状及辅助检查,会诊认为其晕厥为心源性,与窦性停搏有关系,建议安装永久起搏器。 经过认真考虑后,刘先生接受了起搏器植入手术。本次门诊复查为术后1个月,刘先生恢复良好,无头晕或晕厥发作,已经开始正常工作。

张步升 2024-10-10阅读量1177

三维导航显神威,精准制导除预激

病请描述: (本文是我援疆期期间所写工作笔记。图1为术后查房) 近日(指2020年4月援疆1个月时),喀什二院上海援疆医疗专家、心内科主任程宽带领心内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颇有难度的预激综合征(His旁旁道,希氏束旁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手术。 患者是一位31岁的男性,因“反复心慌1月,晕厥1次”入院。患者心悸发作时的心电图(图2)证实为“心房颤动合并预激”(一种凶险、可致晕厥甚至猝死的心脏电流紊乱),平时心电图是“预激综合征”。程主任解释说,人的心脏之所以规则地跳动,原因之一是它具有电流的“发电机”(窦房结)和一个专用“中转站”(房室结)。预激综合征则意味着患者心脏里除了正常的“中转站”以外,额外多了一条“中转线路”。虽然病灶常常只是一根纤细的肉丝,直径不过1毫米左右,却可引起心脏电流不定期“短路”,这时侯就要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把它“点”掉。 术中,程主任利用先进的三维导航系统精准地定位了病灶和正常“中转站”的位置,发现该患者存在特殊的麻烦:多余的这条“中转线路”和本身的正常“中转站”靠得太近,仅有半厘米(参见图3,红点与黄点的距离),这种情况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比例。由于手术时,心脏在不停地跳动,这就相当于打“移动靶”,靶子小,旁边还有重要结构,对“射击者”的胆识和技术是极大考验,如果打歪极有可能误伤正常的“中转站”,后果就是患者被迫终身依靠心脏起搏器来生活。艺高人胆大,程主任靠着娴熟的导管操作技巧结合三维定位指示,牢牢地准确锁定病灶,有惊无险地排掉了这颗不安分的小“地雷”。 预激综合征,大约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病率。许多患者平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心电图时发现。然而一旦发生心脏电流来回地“短路”,患者的心跳次数就会突然飙升。如果心跳规则、每分钟180-200次,这就是所谓的“阵发性室上速”。最为凶险的是出现心房颤动(房颤)。,预激综合征的患者相对于普通人,更容易发生房颤,而且发病年龄更为年轻,通常20-40岁之间,男性更多见。普通人短暂发作房颤时,多数不至于引起严重后果,但预激综合征患者发作房颤,有可能导致心跳严重失控、低血压,继而出现晕厥(正如本例患者一样)甚至猝死(心室颤动),是引起中青年人猝死的一个无声杀手。因此,一经诊断,应尽快接受导管射频消融微创手术。

程宽 2022-10-15阅读量2111

警惕急性进展迅速的坏疽性胆囊炎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最近一年连续碰上10例左右的急性胆囊坏死。有的胆囊炎进展迅速,风险极大,极易导致急性脓毒血症。进展比你想得快。危险比你想得大。肉身没有你想得强!生命没有你想的那么坚不可摧!  提起胆囊炎,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在人群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并且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Acute gangrenous cholecystitis,AGC)多由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进展而来,此类型胆囊炎病情重、预后差,是急性胆囊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但还有一部分胆囊炎病人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常常并发胆囊壁坏死,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常无效,需早期及时手术干预。称之为: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  病例1  2020年5月的某个傍晚,84岁的李先生因突发晕厥被家人送至医院急诊,到急诊时病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已出现明显下降,生命危在旦夕。急诊检查提示: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坏疽可能。  初步诊断为:  1、感染性休克;  2、坏疽性胆囊炎;  3、2型糖尿病。  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决定迅速行胆囊切除术,抢救患者生命。考虑到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腹腔镜手术,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严重性并取得知情同意后,当即在急诊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后出院。  病例2  2021年春节的某天,35岁的赵女士在与朋友聚会回到家中突然感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随体温升高。由于已是深夜,患者自行口服止痛药后未予处理,直至第二天早晨再发腹痛,家属急忙将患者送至医院急诊科,入院血压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偏高,提示处于休克早期。急诊医生查体发现:墨菲氏征阳性,伴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查CT提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坏疽性胆囊炎。  初步诊断为:  1、腹膜炎;  2、胆囊颈部结石伴坏疽性胆囊炎。  急诊医师立即联系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肝胆外科医师告知患者及家属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危险性,并建议急诊手术。在取得家属之情同意后,急诊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后出院。  在临床工作中,施宝民教授团队发现部分胆囊炎病人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常无效,需早期及时手术干预。笔者将之定义为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Acute progressive gangrenous cholecystitis,APGC)。其 诊 断 标 准 为: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APGC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常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不及时外科干预,可能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大多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经过抗炎等保守治疗,病情多可缓解,然而部分胆囊炎患者常保守治疗无效,且迅速进展为坏疽性胆囊炎,甚至胆囊穿孔,诱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在通过大量临床样本回顾及文献阅读后,施宝民教授团队发现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感染指标明显升高、结石颈部嵌顿等因素往往会加速单纯性胆囊炎向坏疽性胆囊炎进展,而结石颈部嵌顿更是极有可能在短期内(≤72h)诱导单纯性胆囊炎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因此对于患有胆囊炎且合并上述因素的患者,应在发病早期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手术干预时机,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各类胆囊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因其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对于反复发作的单纯性胆囊炎,各种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建议早期手术治疗;而合并有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龄、感染指标明显升高、结石颈部嵌顿的患者更是应将早期LC作为其首选治疗方案。- 患者痊愈后送上锦旗 -  总之,有腹痛、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尽快就诊;对于已经明确胆囊炎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措施;对于合并多种疾病、结石颈部嵌顿等因素存在的患者更应尽快就诊,早期手术干预!

施宝民 2021-06-29阅读量9051

膀胱嗜铬细胞瘤

病请描述:膀胱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OfBladder)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遗留在膀胱壁的嗜铬细胞。肿瘤起源于膀胱壁的副交感神经节,约83%的膀胱嗜铬细胞瘤可产生激素,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因为肿瘤受到挤压出现分泌作用。患者在排尿时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视物模糊、出汗、高血压等症状。目前临床上手术切除肿瘤是治愈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唯一有效方法。1.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膀胱嗜铬细胞瘤分为症状型、隐匿型和无功能型。(1)症状型 即患者有发作性高血压、间歇性肉眼血尿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 (2)隐匿型 隐匿型肿瘤虽然平时不分泌激素,但是这种肿瘤潜伏着分泌功能,可能在休止期后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高血压发作。 (3)无功能型 无功能型肿瘤始终无分泌功能及高血压发作。 膀胱嗜铬细胞瘤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排尿时头痛、头晕、心悸、视物模糊、出汗和高血压。这些症状有时可以由膀胱充盈、下腹部触诊、排便或性交等诱发。有65%~80%的患者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2.典型症状 (1)发作性高血压 在排尿、膀胱充盈、按压膀胱、性交等时,患者血压可升高。患者可同时有脉快、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排尿时症状达高峰,可发生晕厥,排尿后症状逐渐缓解,这种发作型血压升高持续时间很短,至临床检查时已正常。 (2)间歇性肉眼血尿 患者尿液发红带血,呈现洗肉水色,但一般无尿痛的表现。 3.并发症(1)心脏病 长期反复的高血压可导致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硬化等。 (2)高代谢综合征 具有分泌功能的嗜铬细胞瘤可分泌激素,导致患者出现发热、高血糖等异常情况。 4.辅助检查 (1)B超、CT、MRI 能确定肿瘤大小及是否有转移灶。CT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中实用价值较大的影像学手段。CT表现为膀胱壁类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楚,直径为一至数厘米,其密度及增强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同。 (2)膀胱造影 可见膀胱一侧壁向膀胱腔内突出的充盈缺损影,形态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身体的位置改变后病灶无变化。 (3)碘一间位碘苄胍同位素扫描检查 这是一种安全有效无损伤的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检查方法,特别对肾上腺外,术后肿瘤复发以及恶性转移的嗜铬细胞瘤能精确定位。 (4)其他检查 1)酚妥拉明抑制试验 阳性结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可阻断儿茶酚胺的α-受体效应,因此可用于鉴别高血压综合征是否因嗜络细胞瘤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致。 2)膀胱镜检查 阳性率80%左右,可见局部膀胱黏膜向腔内突出,呈基底广的半球状,表面光整、充血潮红,由于嗜铬细胞瘤位于膀胱壁内,故仅作黏膜活检阳性率低且易出血。 5.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发作性高血压、间歇性肉眼血尿和排尿时典型发作这三联征,可初步考虑到本病。结合相应的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以确诊。 6.鉴别诊断 膀胱上皮性肿瘤:此类患者血尿明显,一般均以向腔内凸入生长为主或呈膀胱壁的弥漫浸润增厚。活组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7.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肿瘤是治愈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唯一有效方法。在手术治疗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以调节控制血压、心率等,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1)药物治疗 医生在术前会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1)降压药 如酚苄明,可扩充血容量,改善心功能以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低血压和低血糖。 2)β-受体阻滞剂 心动过速可采用阿替洛尔、酚苄明、美托洛尔、普萘洛尔控制心率。 (2)手术治疗 一般主张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效果较好,很少复发。对于位于三角区或范围广泛及浸润邻近组织的可作膀胱全切手术。可以采用开放及腹腔镜下两种术式,采用经尿道切除术,患者更易出现高血压及高血压复发。 (3)放化疗 对于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恶性病变者,可以给予放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有研究证实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烯咪胺(CVD)化学治疗方案对恶性嗜铬细胞瘤有一定的疗效。8.预后 部分患者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该病既有良性的,也会有恶性的情况,因此预后情况要根据治疗的时机、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而定。

吴玉伟 2021-04-19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