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血管病变,多数家长发现孩子皮肤出现红斑、肿块时,常因焦虑而自行尝试药物或偏方治疗。然而,盲目用药不仅可能加重病情,甚至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作为皮肤科医生,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与研究数据,解析血管瘤治疗的科学原则与用药风险,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应对。 一、血管瘤类型多样,治疗需“量体裁衣” 血管瘤并非单一疾病,其类型、生长部位及患者年龄均需作为治疗依据: 1. 浅表型血管瘤(如婴幼儿血管瘤):部分可自行消退,但若位于眼周、口鼻等关键部位,需尽早干预以防影响功能。 2. 深部或混合型血管瘤(如海绵状血管瘤):通常无法自愈,可能伴随疼痛或压迫症状,需积极治疗。 3. 先天性血管畸形(如葡萄酒色斑):需根据面积和位置选择激光或手术。 治疗原则:无症状的小型血管瘤可暂观察;若生长迅速、影响功能或美观,则需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如外用药物、激光或介入治疗。 二、盲目用药的四大危害 1. 药物成分与病理不匹配 眼药水(如润滑剂或抗生素类)常被误用于血管瘤,但其成分(如抗菌剂)无法抑制血管增生,反而可能引发过敏或刺激反应。 2. 局部皮肤损伤风险 部分家长尝试长期湿敷眼药水(如马来酸噻吗洛尔),但婴幼儿皮肤薄嫩,易出现脱皮、溃烂或红疹,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3. 延误规范治疗时机 盲目使用偏方或非适应症药物,可能导致血管瘤持续增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例如,未及时处理的头面部血管瘤可能压迫视经或气道。 4. 全身性副作用 口服激素类药物(如普萘洛尔)虽对部分血管瘤有效,但需严格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自行用药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科学用药与治疗的关键点 1. 外用药物的正确使用 噻吗洛尔滴眼液是少数经临床验证的外用药物,适用于表浅型血管瘤,但需注意: 用法:每日3-5次湿敷,每次10分钟,避免长时间接触。 监测:使用后若出现红斑、瘙痒等过敏反应,需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疗法。 2. 系统治疗的适应症与风险控制 普萘洛尔口服:适用于快速生长期的血管瘤,需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评估心功能及血糖。 激素注射:仅用于特殊部位(如眼眶周围),需警惕生长抑制等副作用。 3. 联合治疗提升疗效 对于复杂病例,可采用“药物+激光”联合方案。例如,噻吗洛尔控制血管增生后,配合脉冲染料激光改善红斑,缩短疗程并降低复发率。 四、专业治疗建议:分阶段管理 1. 评估期:通过超声或MRI明确血管瘤类型、深度及血流情况。 2. 干预期:根据病灶特点选择激光(适用于表浅型)、介入栓塞(深部血管瘤)或手术(压迫重要器官时)。 3. 随访期:治疗后每3-6个月复查,监测复发迹象及并发症。 血管瘤治疗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盲目用药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应避免轻信偏方,及时就医并由皮肤科、儿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共同制定方案。记住:科学分型、精准干预、定期随访,才是应对血管瘤的核心策略!
邓娟 2025-03-19阅读量415
病请描述:昨日门诊,一个病人来得令我意外。她是肾移植后定期随访的患者,上周刚来看过,怎么又来了。这次她看起来很轻松愉快。还没等我问,她就很直截了当地说:吴医生,上次你开的中药很有效,已经吃完了。我来就是想再开多几副巩固一下。我便查阅病历: 女,45岁,肾移植术后三年。诉:睡眠差,眼眶发红疼痛,晨起头痛,血压升高,大便难解。舌淡胖,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当时考虑所有的症状都是在人体上部,应是肝经气逆上冲,气机不协调。应当疏导,“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少阳是气机之中枢,只要疏肝行气,引气下行就可以了。于是以逍遥散加味,疏方如下: 柴胡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白术15克,薄荷5克后下,竹茹15克,枳实1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蔓荆子15克,灵芝15克。 竹茹,枳实,牛膝皆为引气下行,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头痛不离川芎”,且走肝经,有引经之用。蔓荆子主清利头目,灵芝可安心神,改善睡眠。 患者服药后,当晚可安睡,次日神清气爽,已不再头痛,血压也正常。 谨记之。
吴禹池 2024-11-18阅读量1297
病请描述: “2024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共建大会”于9月5日至8日在首都北京召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5B病区主任余志良博士应邀参会。会上获悉,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CCHA)宣布成立。余志良博士贡献临床病例,参与CCHA开展的中国丛集性头痛注册研究。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简称“CH”)是一种原发性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其临床特征为严格单侧的重度疼痛,主要位于眼眶、眶上、颞部或这些部位的任意组合,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和(或)眼睑水肿等自主神经症状和(或)烦躁不安。 丛集性头痛在发作规律上通常呈现“丛集”现象,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密集而反复地发作。由于发作时疼痛程度剧烈,易并发焦虑、抑郁和攻击性行为,甚至被称作“自杀性头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既往国内对丛集性头痛的研究都是一些样本量小、地域代表性差的小范围研究,没有进行国际注册,因此迫切需要汇聚国内各地专家学者,协同合作、共同聚力,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丛集性头痛研究。 此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于生元主任和董钊教授牵头,联合了国内各大医疗机构,包括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5B病区主任余志良博士在内多位致力于丛集性头痛研究的同道,共同筹备组建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Chinese Cluster Headache Alliance,CCHA),联盟宗旨是通过多中心合作开展丛集性头痛相关学术研究、临床病例分享、诊疗经验交流,共同构建中国丛集性头痛防控体系。 CCHA于2022年8月起,进行了针对临床数据采集的中国丛集性头痛注册研究(Chinese Cluster Headache Register Individual Study,CHRIS),旨在建立一个前瞻性、纵向、多中心CH专病队列,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CH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型,为探究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余志良博士团队为该项研究贡献了一例临床病例,该病例为中年男性患者,长期饱受丛集性头痛折磨,于2022年初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头痛专病门诊求医,余志良博士明确诊断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 在“2024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共建大会”上,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并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 中国丛集性头痛联盟宣布成立 CHRIS研究的I期基线数据,共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纳入816名诊断为CH患者为样本。从诊疗现状看,仅有小部分患者(11.89%)在首诊时即得到正确诊断,而39.22%的CH患者需要至少10年才得到了正确诊断,这更加彰显了依托CCHA开展多维度机制和干预研究的重要意义。 余志良博士表示,由于大众对丛集性头痛认识不足,往往有“忍一忍”的想法,可能因此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则明确指出,丛集性头痛若治疗不当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因此在制订诊疗计划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 (1)建议患者于头痛专病门诊就诊; (2)丛集期记录头痛日记,有助于识别头痛诱因并协助临床医师制订诊疗计划; (3)向患者解释头痛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 (4)告知患者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5)合理的应对压力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缓解病情; (6)丛集期的治疗目标是完全控制发作,缩短丛集期; (7)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治疗、过渡期治疗及预防性治疗等。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自2020年4月起开设头痛专病门诊,每周定期开诊,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辨证施治、诊治各种类型头痛的专科特色,强调头痛治疗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尤其是余志良博士潜心多年精研首创的“紫荆刺血疗法”,在各类疑难型头痛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 ▲ 余志良博士分析病情 2022年11月,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审核评估,医院头痛诊疗综合实力达到头痛门诊建设标准,获批设立“头痛门诊”,标志着医院正式成为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化建设单位,向打造品牌特色专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部分信息来源:逻辑神经科学)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29阅读量1528
病请描述: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头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偏头痛多发生于中青年,且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枕大神经性偏头痛常见的症状为头晕、恶心,后脑勺发沉,偏头痛,目昏,好像总睡不醒,中年、青年和老年人均可发生。如在胸锁乳突肌后上缘或乳突后部(耳后)也有疼痛和压痛时,提示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也得病了。 枕大神经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颈部肌肉劳损发炎肿胀,“卡压”了枕大神经。 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玩手机、电脑,“腻歪”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等,使维持颈椎生理平衡的肌肉, 特别是枕下小肌群和附着在枕外粗隆与颈椎横突的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及肩胛提肌,很容易受到异常向前弯曲应力的牵拉损伤,引起肌肉的无菌性炎症肿胀,在枕外粗隆及其下方(中医风池血的内上部),形成压痛点。 枕大神经容易受压迫的部位主要有: (1) 穿斜方肌腱膜处, 此处神经和纤维紧密接触, 且纤维孔道不能扩展, 容易造成神经卡压; (2) 枕大神经在穿经各个肌肉时, 由于肌肉的收缩作用, 可导致神经受压迫。神经在皮下筋膜处活动度小, 为固定区, 在下方的肌肉段活动度大, 为活动区, 两部位之间易造成神经的牵拉、卡压; (3) 在枕大神经走形的过程中, 如肿大的淋巴结、扭曲的血管等也可骚扰枕大加之头颈部姿势不正确和错误的活动习惯等造成局部结构长期摩擦产生水肿和无菌性炎症及外伤、瘢痕等, 这均是枕大神经受卡压的原因。 枕大神经为颈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穿行于这些肌内段之间,浅出肌肉筋膜,当肌肉劳损发炎时,发炎肌肉痉挛收缩卡压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转动颈部时“卡压”加重,故患者不敢转头,颈2神经支配后脑勺、半侧头皮和眼眶,所以枕大神经疼痛发病时常感到有后脑勺发沉,偏头痛,目昏,总“睡不醒”;枕大神经在出椎管时,与邻近椎动脉、交感神经的分支伴行,当枕大神经在受发炎肌肉痉挛收缩卡压时。可反射性地引起颈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刺激椎动脉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造成血管痉挛,可引起暂时性的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头晕,在转动颈部致使神经卡压加重,可引发头晕、天旋地转,有时甚至晕倒。 诊断:上述临床症状和枕外粗隆骨隆稍下方有压痛点,颈椎X线片结果无其他明显异常,并除外了其他头晕疾病之后,即可确诊断为本病。 治疗:了解了枕大神经痛发病的生物力学原理,就容易理解防与“治标”、“治本”的关系和先后顺序,患者来治病当然首先要解除他的症状,镇痛、去除枕大神经走行中的卡压因素,但是要记住针对性的锻炼是预防治疗枕大神经痛的关键。 1、消除炎症水肿和放松痉挛的肌肉及减轻症状 比如口服: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消炎镇痛的药物。 2、封闭治疗 比如,生理盐水和0.5%布比卡因或者2%利多卡因2ml和曲安奈德5mg,在枕外粗隆骨隆处封闭,症状可立刻缓解。以上治疗都是镇痛、镇晕的“治标”措施,仍易复发。 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4、针刺或者针刀治疗 5、手法治疗,正骨复位、筋膜松解、手法按摩等等 6、运动康复治疗 医师和患者都应明白,枕大神经性疼痛治疗还必须配合有针对性的锻炼,进行轻柔点头和后伸头动作,头晕严重者可头颈部枕靠在椅子背上,用力做扩胸运动,以带动头颈部小肌肉收缩锻炼,有助于头晕头痛头晕缓解减轻。 7、改变不良习惯,常做健身椅子操 去除发病的生物力学紊乱这一根源,如果电脑、vx照样玩,低头、弓背姿势工作依旧,本病很快就会复发,去除致病因素,有些容易做到——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改掉不良的工作和休闲的姿势即可。 但许多人因工作要求低头姿势,这就要求在工余时间,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强头颈背部肌肉的体操锻炼,增加相应肌群的肌力和弹性回缩力的储备,增强整个颈背肌群抗疲劳能力和持久的工作能力与耐力,这是根本的防治办法——“治本”。体操锻炼的设计原则是与损害应力方向相反的运动——反向体操运动锻炼,可增强颈部肌肉,改善颈椎的稳定性,通过颈部体操运动,放松痉挛肌肉,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从而减轻症状;可增强颈部肌肉及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抗天气变化和湿冷等因素刺激能力,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