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外伤肝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复合伤,其治疗原则如下: 急救处理 -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 首先确保气道通畅,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血液和分泌物。如果患者呼吸微弱或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予机械通气支持。 -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是两条以上的大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纠正休克引起的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同时,根据患者的血型,积极准备输血,维持血红蛋白在合理水平。 - 评估损伤严重程度: - 快速进行全身检查,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来评估颅脑损伤程度,检查腹部体征(如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初步判断肝破裂情况,同时借助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腹部超声或CT)确定损伤的具体部位和严重程度。 颅脑损伤优先处理原则 - 防治颅内高压和脑疝: - 密切监测颅内压(ICP),对于颅内高压患者,可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避免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 - 对于有明显脑疝迹象(如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加深等)的患者,如条件允许,应紧急进行开颅减压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挫伤脑组织,减轻颅内占位效应。 - 脑功能保护和支持: - 维持脑灌注压(CPP)在合适范围,避免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对脑组织的二次损伤。 - 控制癫痫发作,对于有癫痫风险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同时,采取适当的脑保护措施,如亚低温治疗,降低脑细胞代谢,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破裂治疗原则 - 控制出血: - 如果是开放性肝破裂,在急救现场可直接用无菌纱布或敷料压迫止血。在手术室,可通过手术探查,用血管钳夹闭出血血管或使用止血材料进行止血。 - 对于闭合性肝破裂出血严重的患者,若生命体征允许,也应尽快手术止血;若患者情况不稳定,可先采用介入栓塞止血,待病情稍稳定后再考虑进一步手术。 - 修复肝脏损伤: - 根据肝脏损伤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轻度肝破裂(如Ⅰ - Ⅱ级),可采用单纯缝合修补术,用可吸收缝线将肝脏裂口缝合,消除死腔。 - 对于较严重的肝破裂(如Ⅲ - Ⅴ级),在情况允许时,可考虑肝部分切除术,切除失活的肝组织,防止术后发生感染、胆瘘等并发症。 综合治疗原则 - 多学科协作:神经外科、普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ICU)等多科室密切配合。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要精准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在ICU进行密切监护,确保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 并发症防治: - 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等。 - 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同时,注意预防肝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等其他并发症。 - 个体化治疗: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损伤的具体类型和程度等因素,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决策要更加谨慎,权衡手术风险和收益。
谢高山 2024-11-04阅读量2151
病请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包括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淋巴瘤。该病发病率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约占8%,约50%的颅内淋巴瘤病例伴有全身淋巴瘤。而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的1%不到,肿瘤细胞在中、小血管内生长,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恶性度极高,患者预后极差。发生在脑部的IVLBCL更是罕见,短期内即可造成患者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淋巴细胞瘤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通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并伴有因涉及脑部不同部位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肢体无力、麻木,意识障碍等。 病因 1.病毒感染:目前认为是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原因,认为病毒可能引起淋巴组织发生变化,使患者易感或因免疫功能暂时低下引起肿瘤。 2.理化因素:某些物理、化学损伤是淋巴瘤诱发因素。某些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等长期应用,均可导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最终出现淋巴瘤。 3.免疫缺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 4.染色体异常:淋巴瘤患者可见到t (8;14)易位。 诊断 由于IVLBCL一般不形成实体肿块,脑部影像学检查通常无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实验室检查,约80%的IVLBCL患者出现血沉 快、乳酸脱氢酶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性。IVLBCL的诊断主要 依靠病理学检查,组织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免疫组化标记有 助于确诊。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以获取标本明确病理诊断,降低颅内压或去颅骨减压等姑息性治疗为目的,手术切除脑部病灶无效。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短期内死亡,只有少数患者可获得化疗治疗的机会。 预防 在生活中,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减少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不管大人小孩少接触容易导致形成肿瘤的诱发因素,包括放射线,包括辐射,包括有机化合物。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于 2024.03.16 入院。 主诉:突发言语不清、头痛8天,加重伴意识下降1天。 现病史:患者8天前情绪激动时突发言语不清、流涎、伴有头晕头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颞叶、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脑出血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予以护脑、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并出现意识障碍,复查头颅CT提示上述脑出血灶周围脑水肿加重,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拟“脑出血”收住入院。 查体:血压:141/70mmHg,意识模糊,GCS评分8分,Kernig征阳性,四肢肌力查体不配合。入院后予以脱水、护脑等对症治疗,病情越来越重,入院第3天行手术病灶部分切除并去颅骨大骨瓣减压缓解病情,手术后继续脱水并大剂量激素治疗,病情短期有所好转,术后第5天病情再度恶化,并出现脑疝,没有继续获得放化疗治疗的机会。影像片子如下:
王俊兴 2024-07-18阅读量1749
病请描述:去骨瓣减压术与外伤性脑损伤康复后10年的生活质量相关。 Rauen K等,Crit Care Med,2020年8月 更多 摘要 目的外伤性脑损伤是儿童和青年人的头号死因,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去骨瓣减压术可预防颅内高压,但不能明显改善外伤后六个月的身体状况。然而,目前还没有分析去骨瓣减压术是否会长期影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设计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评估外伤后10年内有或无颅骨减压手术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设置前危重病人。 慢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治疗期间没有(n=37)或接受过(n=98)去骨瓣减压术。 测量和主要结果:在所有初始创伤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组中,均需进行去骨瓣减压术。与脑外伤后10年内未进行头骨瓣减压术的患者相比,有8%的患者报告了良好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且脑损伤后生活质量总分大于或等于60(p=0.004)。最初,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脑损伤后的生活质量中位数为83分(去骨瓣减压术)和62分(不进行颅骨瓣减压术)(p=0.028)。与身体状况相关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在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中更好(p=0.025)。在61-85岁的人群中,去骨瓣减压术显示出更好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趋势,这反映在脑损伤后的生活质量中位数为62分(不进行减压术)和79分(去骨瓣减压术)(p=0.06)。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去骨瓣减压术与脑外伤后10年内良好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相关。因此,去骨瓣减压术可能低估了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治疗潜力。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Quality of Life Up to 10 Years After Rehabilitation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Rauen K,et al Crit Care Med 2020 AugMOREAbstract 翻译OBJECTIVE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the number one cause of death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the elderl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prevents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but does not clearly improve physical outcome 6 month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analyzed i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ffect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n the long term.DESIGN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ssess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up to 10 years after injury.SETTING Former critical care patients.PATIENTS Chron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having not (n = 37) or having received (n = 98)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uring the acute treatment.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was necessary in all initi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everity groups. Eight percent more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patients reported goo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with a 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 Injury total scor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60 compared with the no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patients up to 10 year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 = 0.004). Initially, mild classifi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had a median 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 Injury total score of 83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versus 62 (no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p = 0.028).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garding physical status was better in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patients (p = 0.025).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showed a trend toward better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61-85-year-old reflected by median 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 Injury total scores of 62 (no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versus 79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p = 0.06).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up to 10 year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us,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may have an underestimated therapeutic potential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刘建仁 2020-08-09阅读量9328
病请描述: 脑转移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个体化系统综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1. 外科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孤立转移灶,一个切口可以切除的1-3个转移灶,占位效应明显(或伴有出血、坏死、囊变),且位于可行手术切除部位,有颅高压症状的可行手术切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病灶突然增大,周围水肿增大,引起严重颅高压症状,即使位于功能区域或者多发转移灶,也可行手术减压。此时手术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站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有希望延长患者生存期。2. 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常用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全脑放疗(WBRT)、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和分次SRS及常规放疗。SRS比较微创,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适用于体积较小转移瘤,体积越小,效果越好。WBRT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外科切除或者SRS不可行(多发脑转移瘤)、联合SRS或手术预防复发以及作为复发患者的挽救治疗。3. 系统治疗复发脑转移瘤患者其他治疗(手术、SRS、放疗)无计可施时,系统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选择。对于不同原发灶来源的肿瘤(肺癌、乳腺癌、肾癌、黑色素瘤、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及血液系统等),其治疗方案不尽相同,药物选择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等。目前可用的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预防性放射治疗。a. 化疗的疗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化疗药物敏感的肿瘤, 其颅内转移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基本一致。对于颅内单发转移瘤患者, 应选择神经外科手术并瘤腔内留置卡莫司汀多聚晶体片(polymer wafers),手术后辅助全脑放射治疗,效果显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建议行 EGFR 基因突变、ALK和ROS-1融合基因检测,常用化疗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ALK 和 ROS-1 融合基因抑制剂如克唑替尼与培美曲塞,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联合一线化疗(卡铂/紫杉醇或顺铂/吉西他滨)取得良好效果。根据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可以获得56%的疾病控制率。其他药物如铂类和依托泊苷、卡培他滨±拉帕替尼对乳腺癌脑转移也有效。恶性黑色素瘤治疗领域的快速进步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系统治疗选择。福莫司汀+替莫唑胺或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被认为是治疗黑色素瘤颅内转移患者最有效的方案。免疫治疗药物和BRAF抑制剂都对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有效。新型烷化剂替莫唑胺(TMZ)治疗颅内转移瘤或与常规放射治疗方法相结合,对颅内转移瘤也有一定疗效。 b. 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目前已有的靶向药物主要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免疫治疗有pd-1,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如ipilimumab.c. 中医药治疗对于癌症患者的身体都比较虚弱,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配合中药,减轻西医治疗的疼痛,加速患者身体的康复,如今中药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有抗肿瘤活性,如人参皂苷rh2、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等。d. 预防性治疗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预防性脑放射治疗(PCI),它能有效地降低2年内发生肿瘤颅内转移的风险,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使其达到临床完全康复,而放射治疗后2年认知功能减退情况并不十分明显。对于HER⁃2表达阳性的乳腺癌颅内转移瘤患者,预防性脑放射治疗或能提高新型药物的血⁃脑屏障穿透力,而这些药物反过来又能够进一步降低预防性脑放射治疗的照射剂量。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