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脑干出血 > 内容

脑干出血内容

脑卒中-18

病请描述:阿司匹林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可以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 CLAIR研究提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较单一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少微栓子数量,但临床医师需关注双抗药物导致脑出血等风险。 WASID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阿司匹林疗效优于华法林。

钱云 2018-05-19阅读量8415

常规临床实践中急性缺血性卒中...

病请描述:英国医学杂志。2018 3月9日;360:K949。DOI:101136/BMJ.K949。              常规临床实践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MRCLEAN登记)。              摘要              目的:为了确定在常规的临床实践中、对由于前循环中的近端颅内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结果和安全性。设计: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设置:在荷兰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6个中心。              参与者: 1488例患者在接受荷兰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中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包括支架修复术、血栓抽吸、抽吸以及所有替代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症状发作6.5小时内的脑卒中。              主要观察指标: 主要结果是修改后的Rankin Scale(MRS)评分,范围从0(无症状)到6(死亡)在症状发作后90天。次要结果是优良的功能结果(MRS评分0-1),良好的功能结果(MRS评分0-2),和良好的功能结果(MRS评分0-3),在90天;在介入治疗结束时的脑梗塞范围的延长溶栓评分。干预后24h至48小时的健康卒中量表评分,以及干预、入院或三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将MR清洁登记的结果和安全变量与MR清洁试验干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与MRCLEAN试验干预组(调整的共同优势比1.30,95%置信区间1.02至1.67)和MRCLEAN试验对照组(1.85,1.46至2.34)相比,MRCLEAN登记中的患者对更好的功能性结果观察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变化。再灌注成功率为2B-3在脑梗塞评分延长溶栓治疗中的定义为58.7%,与MRCLEAN试验中的患者相同。持续时间从中风开始至血管内治疗开始,从卒中开始到再灌注成功,或最后对比造影剂在MRCLEAN登记的患者中短于1小时。MRCLEAN登记的5.8%的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MR清洁试验干预组为7.7%,MR清洁试验对照组为6.4%。              结论:在常规的临床实践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至少与随机对照试验的设置一样有效和安全。              (由BMJ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

刘建仁 2018-05-06阅读量9696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贵在持之以恒...

病请描述:1、脑出血后出现偏瘫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有哪些?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脑出血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针对于偏瘫患者,改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正确体位摆放;翻身训练;床上自我辅助训练;床旁被动训练—包括偏瘫侧上肢、躯干、下肢的训练;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卧坐训练;平衡训练(坐位、站位);步行训练等。2、高压氧治疗有效吗?一定要进行高压氧治疗吗?多长时间应该进行一次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气。研究证明高压氧治疗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脑出血的患者,高压氧治疗即可减轻脑水肿,迅速降低颅内压,还可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等。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压氧对患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脑出血患者都适合高压氧治疗。脑出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的指征包括:1)病程在6小时以上及次日颅脑CT显示血肿不见增大者;2)试验性高压氧治疗1-2次后症状未加重及CT显示脑血肿未见增大者;3)脑血肿清除后的患者,只要病情稳定,无感染及新鲜出血征兆者,也应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一般来说,高压氧治疗可以每日进行1次,疗程为连续治疗1-3个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越早开始效果越好。3、抗痉挛药物对于肢体偏瘫有什么效果?抗痉挛药物是一大类降低肢体张力的药物。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如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当脑出血发生后,部分患者会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此时偏瘫侧肢体肌肉出现挛缩,令患者突感剧痛,关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对于痉挛的治疗,除了手法治疗外,抗痉挛药物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巴氯芬片,主要作用是缓解反射性肌肉痉挛,以及显著缓解痛性痉挛,自动症和阵挛。巴氯芬能缓解肢体的痉挛状态,使肌张力下降,关节变得灵活,有效改善活动能力,方便日常生活和物理治疗等。4、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还是只是针对患肢?脑出血后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系统规范的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从脑出血早期康复开始,如果治疗仅着眼于患侧功能的改善,而忽视健侧和全身功能的维持和强化,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许多研究发现,脑出血后不仅在患侧,甚至在健侧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废用,成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康复治疗应从急性期开始,尽早开始双侧肢体的主动训练,早下床,在不引起异常运动反应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便尽可能地减轻废用综合征。当患者进入脑出血后遗症中后期,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变小,此时加强健侧肢体的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健侧肢体的代偿不仅是要完成日常生活内容,同时还要考虑进行更多的活动,比如外出购物、旅游,甚至于工作等,所以脑出血后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5、中医针灸及物理治疗对肢体功能障碍有什么效果?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改善脑部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神经损伤、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起到脑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作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物理治疗的项目有很多种类,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比较常用的项目有: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吞咽障碍治疗仪。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帮助患者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吞咽障碍治疗仪同样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治疗的作用是针对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电刺激,加强吞咽肌群,缓解吞咽肌废用性萎缩,改善咽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最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这两种仪器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对康复治疗师的康复治疗工作是一种补充。6、如何评估康复效果?康复训练多久才会有效果?康复效果的评估又称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没有评定就无法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后的效果。康复评定类似临床医学的疾病诊断,但又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康复评定不是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而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并估计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为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科学的基础。康复评定主要包括:1)躯体功能评定:运动和感觉功能(肌张力、肌力、平衡、协调、步行能力和整体运动功能);2)言语功能评定(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等);3)心理精神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5)生活质量评定等。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康复的疗程和疗效是有很大差别的。临床上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半年之内,尤其是前3个月内,是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也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病程超过半年则进入后遗症期,康复疗效的变化变得缓慢,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停止康复训练,只是不同时期康复的目的不同,所以半年后患者还是需要积极康复训练的,只是这时候的康复可以从康复医院或者康复病房逐渐转化为家庭或者社区康复。  在这里提醒各位患者朋友,脑血管疾病多数是因为颈椎病导致的,由于颈椎结构改变出现的骨性的或者软组织性质的干扰血管,导致血管不通畅,血流减慢,进一步出现关闭血栓和斑块形成,最后影响脑组织的供血,导致脑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所以在治疗脑缺血,缺氧疾病的同时一定要对颈椎病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治疗通过无创的手法,正骨可以有效的改善血管的供血改善脑组织缺氧。欢迎加微信理性沟通:

马彩毓 2018-04-30阅读量9636

颈椎病才是导致脑供血不全的第...

病请描述: 典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到外来的压迫或刺激,引起功能失调,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表现为发病突然,约半数以上病人是突然发病的,原来可以毫无症状,也没有什么预兆,只是颈部向某个方向转动一下,当即出现眩晕,甚至感到天昏地暗。有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 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左侧椎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者占6%。椎动脉的分支不象颈内动脉那样总是颈总动脉母体血管的直接延续,而是几乎总与供体血管成直角发出。椎动脉直径为3~5mm,相对于锁骨下动脉是非常小的血管,故锁骨下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仅少量进入椎动脉。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颈动脉脑循环与椎基底动脉脑循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类型不同的倾向。位于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病变通常是“平滑的”,很少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溃疡。颈动脉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斑这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来自血管造影所见,仅得到极少数已发表的病理学资料的支持。      椎动脉在解剖学上可分为颅外三段和颅内一段。从椎动脉起点至进入第5与第6颈椎横突孔前为第一段。第二段在到达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终走行在椎间孔内;第三段出椎间孔后头端朝向头状孔。最后一段亦即颅内段在颅骨基底处穿入硬脑膜和蛛网膜,终末端在延髓桥脑交界处与对侧椎动脉会合形成位于中线的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发出小的脊髓支到骨膜和椎体,肌支到位于深部的周围肌肉区。行程短的颅内段发出重要的脊髓前、后动脉到延髓和脊髓,细小的穿支血管到延髓;其最大的分支—小脑后下动脉(PICA),负责咀侧延髓一小部和小脑的血液供应。当PICA分支偶尔缺如时,由侧枝血管负责延髓外侧供血。椎动脉入颅后,管壁发生显著的变化,外膜和内膜变薄,内膜和外膜弹力层的弹力纤维减少。             头痛: 颈椎病的症状还包括放射痛、窜痛、麻痛、胀痛、沉痛、热痛、凉痛、局部痛、前额痛、两侧痛、巅顶痛、轻痛、中痛、重痛,重则“碰墙”止痛,甚则呕吐。头晕目眩:头痛、眩晕、甚则恶心、呕吐、一过性失明伴头昏、头沉等,甚则有欲晕倒的感觉或突然晕倒、过后苏醒、已如常人。   中风:  中风病人有90%以上都有颈椎病,很多人中风后仍不清楚这一原因。当颈椎发生病理改变时,变薄变矮的椎间盘,致使椎间隙变窄,使椎动脉受压变形,也可致椎动脉受压.可压迫椎动脉第三段造成扭曲,致使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中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颈椎病加重脑供血不足,可使脑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多,极容易诱发中风。所以,有颈椎病的中老年患者更应及时治疗。   失眠:   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而使脑供血不足。颈椎病变对椎动脉的直接压迫,或者刺激动脉使之痉挛等因素,造成椎动脉血液循环障碍,而使脑供血不足。即便是白天没有任何不适的人,晚上躺在床上时,如果使用了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也很可能压迫颈椎。所以有些人白天好好的,但是到了夜里就失眠多梦。这时候可以考虑换一个合适的枕头。因颈椎病所致的失眠患者,不能单纯依靠镇静安眠药对症治疗,而要从病因方面采取综合性治疗,如推拿、牵引及适当的运动等。   记忆力严重下降:   很多患者会突然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丢三落四、到此位忘记做此事、昨天的事情记不清楚、甚则是否吃饭都不能记忆。这些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健忘所致,而是因为椎动脉受颈椎压迫引起,严重会续发脑梗甚至脑出血。   高位截瘫: 颈椎骨质增生,骨刺压迫颈部神经根和脊髓,导致发病瘫痪。很多患者在颈椎病初期、中期并不重视,发作时随便服用消炎止痛药物,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症状,但错过了治疗时机,症状将越来越严重病情加重,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会瘫痪在床。 颈椎病患者常会感觉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颈椎病的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等。出现这类情况都是属于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颈椎病的症状最主要的表现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颈椎病患者有时伴有头晕,房屋旋转,严重的颈椎病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  有少数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这也是颈椎病的症状的表现。这些颈椎病的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颈椎病的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   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这也是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欢迎加微信理性沟通:

马彩毓 2018-04-15阅读量1.1万

偏瘫如何康复才有效---贵在...

病请描述:1、脑出血后出现偏瘫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有哪些?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脑出血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针对于偏瘫患者,改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正确体位摆放;翻身训练;床上自我辅助训练;床旁被动训练—包括偏瘫侧上肢、躯干、下肢的训练;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卧坐训练;平衡训练(坐位、站位);步行训练等。2、高压氧治疗有效吗?一定要进行高压氧治疗吗?多长时间应该进行一次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气。研究证明高压氧治疗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脑出血的患者,高压氧治疗即可减轻脑水肿,迅速降低颅内压,还可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等。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压氧对患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脑出血患者都适合高压氧治疗。脑出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的指征包括:1)病程在6小时以上及次日颅脑CT显示血肿不见增大者;2)试验性高压氧治疗1-2次后症状未加重及CT显示脑血肿未见增大者;3)脑血肿清除后的患者,只要病情稳定,无感染及新鲜出血征兆者,也应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一般来说,高压氧治疗可以每日进行1次,疗程为连续治疗1-3个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越早开始效果越好。3、抗痉挛药物对于肢体偏瘫有什么效果?抗痉挛药物是一大类降低肢体张力的药物。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如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当脑出血发生后,部分患者会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此时偏瘫侧肢体肌肉出现挛缩,令患者突感剧痛,关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对于痉挛的治疗,除了手法治疗外,抗痉挛药物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巴氯芬片,主要作用是缓解反射性肌肉痉挛,以及显著缓解痛性痉挛,自动症和阵挛。巴氯芬能缓解肢体的痉挛状态,使肌张力下降,关节变得灵活,有效改善活动能力,方便日常生活和物理治疗等。4、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还是只是针对患肢?脑出血后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系统规范的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从脑出血早期康复开始,如果治疗仅着眼于患侧功能的改善,而忽视健侧和全身功能的维持和强化,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许多研究发现,脑出血后不仅在患侧,甚至在健侧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废用,成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康复治疗应从急性期开始,尽早开始双侧肢体的主动训练,早下床,在不引起异常运动反应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便尽可能地减轻废用综合征。当患者进入脑出血后遗症中后期,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变小,此时加强健侧肢体的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健侧肢体的代偿不仅是要完成日常生活内容,同时还要考虑进行更多的活动,比如外出购物、旅游,甚至于工作等,所以脑出血后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5、中医针灸及物理治疗对肢体功能障碍有什么效果?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改善脑部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神经损伤、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起到脑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作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物理治疗的项目有很多种类,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比较常用的项目有: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吞咽障碍治疗仪。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帮助患者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吞咽障碍治疗仪同样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治疗的作用是针对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电刺激,加强吞咽肌群,缓解吞咽肌废用性萎缩,改善咽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最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这两种仪器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对康复治疗师的康复治疗工作是一种补充。6、如何评估康复效果?康复训练多久才会有效果?康复效果的评估又称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没有评定就无法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后的效果。康复评定类似临床医学的疾病诊断,但又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康复评定不是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而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并估计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为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科学的基础。康复评定主要包括:1)躯体功能评定:运动和感觉功能(肌张力、肌力、平衡、协调、步行能力和整体运动功能);2)言语功能评定(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等);3)心理精神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5)生活质量评定等。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康复的疗程和疗效是有很大差别的。临床上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半年之内,尤其是前3个月内,是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也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病程超过半年则进入后遗症期,康复疗效的变化变得缓慢,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停止康复训练,只是不同时期康复的目的不同,所以半年后患者还是需要积极康复训练的,只是这时候的康复可以从康复医院或者康复病房逐渐转化为家庭或者社区康复。

马彩毓 2017-12-09阅读量1.3万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请描述: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发生于三叉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神经性疼痛,典型的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阵发性、短暂的疼痛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数秒到数分钟不等,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疼痛呈电灼、针刺、刀割、撕裂样等,发作时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口角偏向一侧。疼痛多发生于单侧,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常有触发点(扳机点),如上下唇、口角、牙龈、舌、鼻翼等,可在洗脸、刷牙、饮水、说话、剃须时诱发,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疼痛发作间歇期如常人,发病早期间歇期较长,以后逐步缩短,严重者数分钟发作1次,甚至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未经治疗疼痛不能自然缓解。神经系统检查多没有阳性体征。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CT、MRI主要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通常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种,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目前临床上与治疗方案选择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的是前一种分类方法。因此,这里介绍典型和不典型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典型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1)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阵发性疼痛;(2)疼痛为阵发性,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间歇期完全正常;(3)疼痛为闪电样、电击样、触电感剧烈难忍,当洗脸、刷牙、饮水、说话、甚至风吹时可诱发;(4)在感觉末梢集中分布的区域(如上下唇、口角、牙龈、舌、鼻翼等)存在扳机点现象;(5)在疾病初期,卡马西平治疗有效;(6)神经系统检查多没有阳性体征。 不典型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1)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剧烈疼痛;(2)疼痛发作频繁,出现间歇期疼痛,甚至表现为持续性疼痛;(3)疼痛性质多样化,患者很难描述,但在洗脸、刷牙、饮水、说话时可诱发疼痛加重;(4)多数患者不存在扳机点现象;(5)出现面部麻木、皮肤粗燥和感觉减退;(6)神经系统检查可出现患侧皮肤浅感觉减退。 临床上典型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就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如牙痛、颞颌关节痛、偏头痛、舌咽神经痛、翼腭神经痛、中间神经痛等。具体的鉴别要点如下:   一、颅外疾病 1、牙痛:多为炎症所致,如牙龈炎、牙周炎、踽齿等,因牙痛常沿着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射至同侧上下牙龈及头面部,容易与三叉神经痛混淆,典型牙痛为牙龈及颜面部阵发性疼痛,后期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牙齿对冷热敏感,刺激后可诱发,口腔检查可见牙龈红肿、张口受限、叩击痛,牙科检查治疗后疼痛消失。 2、颞颌关节痛:多由颞下颌关节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所致,疼痛限于颞颌关节区域,疼痛为持续性,与下颌关节运动(张口、咀嚼)有关,下颌运动受限,张口有弹响,局部有压痛。风湿、类风湿患者可见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等升高,X线摄片可见颞颌关节间隙模糊、狭窄及骨质疏松等。 3、偏头痛:为血管舒缩失衡所引起的单侧头痛,有疼痛先兆如心情烦躁、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疼痛位置多在颈外动脉分支区域(如颞浅动脉、枕动脉),为搏动性跳痛、胀痛,持续时间为数小时甚至数天,情绪紧张或者疲劳时加重,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阿司匹林、芬必得等)有效。 4、副鼻窦炎:可由上颌窦、筛窦、额窦等炎症所致的面部疼痛,疼痛程度与体位变化有关,为持续性的胀痛、钝痛,无扳机点,疼痛不固定于单侧面部。副鼻窦引流手术能治愈,X线或薄层CT颅脑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颅神经痛 1、舌咽神经痛:发病率较三叉神经痛低,疼痛部位在舌根、咽部、扁桃体等处,常在进食、吞咽、说话时诱发,需要与三叉神经痛(III支)鉴别。 2、中间神经痛: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耳部,咀嚼、说话、吞咽时并不疼痛,叩击面神经可诱发,可能与面神经的病毒感染或面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关,口服卡马西平效果不佳。 3、蝶腭神经痛:疼痛位于颜面深部,可放射至鼻根、颧、上颌、眼眶、乳突、耳部、枕部、肩部,眼眶周围有压痛,疼痛呈烧灼样痛或者胀痛,可阵发或持续性痛,发作时可有鼻粘膜充血、眼结膜充血,鼻塞、流泪等。蝶腭神经节封闭有效。 4、不典型面部神经痛: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多见于青壮年,疼痛不沿神经分布,疼痛较弥散、深在、不易定位,无扳机点,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时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如流泪、面部潮红、鼻粘膜充血等,用血管收缩或非甾体类止痛药往往有效。 5、三叉神经炎症:多由病毒感染、糖尿病等导致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疼痛为持续性,可为单侧或双侧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三叉神经感觉功能减退,或伴有三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1 桥小脑角区良性肿瘤:胆脂瘤、三叉神经鞘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血管瘤等,除三叉神经痛症状外,可伴有面部感觉减退,面听神经受累至面瘫、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小脑、脑干受压症状。头颅CT、MRI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2 颅底恶性肿瘤:鼻咽癌或其它转移癌侵犯颅底,骨质破坏,肿瘤压迫侵润三叉神经引起,为持续性剧痛,肿瘤侵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面神经等颅神经可引起相应症状,如面部麻木、复视、面瘫等。头颅CT、MRI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四、丘脑性疼痛:多因中风(脑出血、脑梗)致丘脑损害引起的一侧面部疼痛、疼痛为持续性钝痛、烧灼样痛,无明显扳机点,卡马西平不能缓解疼痛。患者有中风病史,头颅CT、MAI有助于鉴别诊断。

郑学胜 2017-08-25阅读量1.6万

中风早识别,早治疗,时间就是...

病请描述:中风就是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最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都是很重的病,可能致残,致死!知道怎么判断家里人是不是中风了呢?回答这个问题很重要,越早到医院,患者的结局越好!这里我侧重一下脑梗死,因为它在中风中的比例占到百分之75到85.而且涉及到早期溶栓问题!进入正题,如何自我识别中风!请看下图!如果有了上述症状,赶紧到医院,千万不要在家里等待,看休息休息能不能好!早到医院可以及早评估,在3到4个半小时内可以使用目前全球最有效的溶栓药,打通血管,使百分之六十的人拥有良好预后!然而,中国目前能够及时送达医院,接受溶栓的患者比例极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往往是在家中耽误,错过了溶栓时间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早识别非常重要,不要再与最佳的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失之交臂!还有一幅图更加形象,一并奉上!本来很清楚的图片,传上来就不清楚了,那我来从新写一下1.语言测试,让患者复述一句短语,话说不清楚,或者无法说话。2.微笑测试,请患者露齿或微笑,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3.举手测试,请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一个手臂无法维持。

甄晓敏 2017-07-28阅读量1.4万

医院推荐 | 全国神经内科优...

病请描述:注:下列医院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市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为首批全军神经内外科中心,1978年批准为神经病学硕士授予点,1979年批准为全军第一个,全国首批神经病学博士授予点,现为神经病学博士后流动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头面痛的诊断与治疗、神经肌肉病的诊断与治疗、癫痫的诊断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免疫脱髓鞘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是以脑、脊髓血管病的微创治疗为特色,各专业综合发展的重点科室。是国家卫计委脑血管病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卫计委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临床神经医学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北区分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北里9号  [治疗特色]:擅长神经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性、脱髓鞘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周围神经病、肌病、神经变性病、癫痫、锥体外系疾病、中毒、理化、代谢性神经疾病、神经心理、睡眠障碍疾病、神经重症监护(NICU)、神经康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简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是该院知名专业,在医、教、研等方面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承担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参与、完成多项科技部、教育部及厅局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课题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2号  [治疗特色]: 擅长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疾病、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病、神经免疫病、认知障碍与痴呆、前庭功能障碍、神经性视觉障碍、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上海市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是该院的特色学科之一,由著名神经病学家张源昌教授创立于1950年,1980年成立卫生部批准的神经病学研究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成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2000年被列为复旦大学“985工程”建设学科。目前是WHO神经科学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复旦大学“985”工程的 III期“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国家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临床部分。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中路12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等老年神经疾病、癫痫和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专病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初建于1950年,目前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卫计委首批神经内科住院医生规范化专科培训基地、复旦大学癫痫诊治中心之一、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上海市脑卒中救治中心。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肌肉病、记忆力障碍病、睡眠障碍病、癫痫、帕金森氏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已有近50年的历史,拥有脑电图室、帕金森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上海阿尔茨海默病中心和神经病学研究所等。是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197号(永嘉路口)  [治疗特色]:擅长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老年性痴呆及记忆障碍、肌病、脑血管病及头痛、癫痫及睡眠专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广东省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是卫生部认证的神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批准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内科专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原市总工对面)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癫痫、记忆障碍、头痛眩晕、神经康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简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62年,1982年被高教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广东省神经病学专业的两个博士点之一,现为博士后流动站,是《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的主办单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治疗特色]:擅长昏迷监护和脑保护、脑出血的微创治疗、血管内亚低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多发性硬化、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部疑难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简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78年,是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基地、国家级临床试验药理基地,是中山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天河院区);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开创大道2693号(岭南院区)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痴呆、癫痫)、周围神经病、神经危重症疾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天河院区) 神经内科(岭南院区)   4.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该院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批硕士点,是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在全国范围有很高的知名度。该科医疗特色鲜明,科研教学成绩斐然,近三年全科主持4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13号(近黄埔立交)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及痴呆、癫痫、眩晕、肌张力性疾病、神经危重症抢救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天津市       天津市环湖医院  [简介]: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获批天津市脑血管与神经变性重点实验室,设有天津市痴呆研究所、天津市血管介入放射治疗基地、天津市颅脑损伤抢救中心。是卫计委首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优秀基地医院、中国医疗机构公信力示范单位。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吉兆路6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病、锥体外系病、癫痫、睡眠障碍性疾病、周围神经及肌肉病、老年痴呆、神经免疫疾病、神经康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重庆市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58年,是西部地区最早的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首批成为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并相继建成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省部级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神经病学重点学科。2010年底,被批准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基地”,同时该科是卫生部“十二五”脑卒中质量控制省级中心和重庆市神经疾病质量控制中心。2012年,获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袁家岗友谊路1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头痛、神经免疫、神经心理、肌病等的诊疗。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简介]: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是集神经及精神疾病诊治一体的综合学科,已批准成立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研究所。该科拥有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电生理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设备,为高质量的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重视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军队医疗成果奖多项。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痴呆/脑病防治、神经肌肉疾病、癫痫、神经心理咨询、高压氧治疗等的诊疗。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湖北省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最初始于1947年,在上海开设,1952年由刘贻德、宰春和及刘锡民创立神经精神病学科,后于1955年内迁于武汉,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神经内科中心,是全国最早的神经病学博士学位点之一。2003年荣获湖北省重点专科、2012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排名全国第七。设有神经病学研究所,拥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癫痫与睡眠障碍、神经变性与遗传、神经心理与痴呆、神经免疫、神经肌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重症等的综合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点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湖北省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分中心暨湖北省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所在单位。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1277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和神经血管内治疗、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神经康复、神经重症、神经遗传变性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癫痫和睡眠障碍、神经肌肉病以及神经免疫病等的综合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湖北省人民医院  [简介]:湖北省人民医院(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武汉市打造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为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设有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成立了湖北省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武汉地区神经精神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湖北神经精神科分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原紫阳路)99号解放路238号  [治疗特色]:擅长神经危急重症、脑血管病的诊疗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癫痫和脑功能障碍、失语症及记忆障碍相关疾病、小儿脑瘫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4.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简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是中南地区成立最早的神经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配备有全国最先进的重症监护病房。是湖北省痴呆与认知障碍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局脑血管与认知障碍实验室、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挂靠该科。拥有神经病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神经心理学硕士点。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  [治疗特色]:擅长痴呆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急诊溶栓脑血管病介入与规范化综合防治、神经心理疾病、脑出血微创治疗、难治性癫痫诊治、面肌痉孪的肉毒素治疗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湖南省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简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由我国神经病学奠基人之一黄友岐教授于1934年创立,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神经病学学科之一。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全国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该科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癫痫和睡眠障碍、神经变性疾病与遗传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神经免疫病、神经肌肉病、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重症医学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简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病学科独立建科于1992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临床二级学科。现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08年获国家精品课程,2011年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是教育部、卫生部神经内科继续教育基地和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为湖南省唯一同时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的神经病学科。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139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及介入、癫痫与睡眠障碍、神经遗传变性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神经免疫病、神经肌肉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重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江苏省       1.江苏省人民医院  [简介]: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现由二个病区、门诊、急诊、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和临床神经病学研究室(脑脊液细胞研究室)所构成。为神经内科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是重要的江苏省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300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老年性痴呆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简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 为江苏省和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脑血管病诊疗中心、江苏省“创新团队”、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护理专业、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是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硕士和博士生培养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321号  [治疗特色]:擅长神经重症、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神经肌肉、神经免疫、癫痫、帕金森氏病和痴呆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陕西省       1.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简介]: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62年,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科,1992年被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内科中心,2002年成为国家中西医结合睡眠失调专病中心,2005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内科专业组。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寺路1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癫痫、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陕西省人民医院  [简介]: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58年,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神经病学专科。是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且为全国15家示范医院之一。是省级优势专科、陕西省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单位、神经危重症学组副组长单位、陕西省康复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神经康复学组副组长单位、首批国家临床药理研究机构医院神经专科组长单位。该科神经内三科(老年神经内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卫生厅老年病重点科室之一。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256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疾病、头痛、眩晕、癫痫、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一科 神经内二科 神经内三科        河南省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简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建于1958年,在河南省神经科界居主导地位,是医教研的龙头。是省级重点专科,设有帕金森病诊疗中心。成立了河南省神经内科学会,由该科主任方树友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建设东路1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症、癫痫、痴呆、遗传变性病、颅内感染、脊髓病、周围神经病、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及神经重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河南省人民医院  [简介]: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54年,目前已发展为全国知名、河南省内规模最大、亚专业设置最为齐全、临床诊治水平最高的学科。现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郑州大学博士授权点,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抗癫痫分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是河南省神经内科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所在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癫痫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神经症与失眠、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肌张力障碍的诊疗、神经重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一门诊 神经内科二门诊 神经内科三门诊        辽宁省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简介]: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87年,是沈阳市级医院最早成立的神经科,也是沈阳市最早引进神经康复治疗和成立卒中单元的神经内科,现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沈阳市最大的神经内科。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兴顺街188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锥体外系疾病、脱髓鞘性疾病、肌肉疾病、周期性麻痹、脑炎症性疾病、癫痫、神经系统疾病并发症、脑卒中康复治疗、风湿免疫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吉林省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简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吉林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长春市十二五医学重点专科,科室创建于1984年,是融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医疗定位为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疾病诊治的综合性临床科室。同时科室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原发性头痛的诊治、帕金森病的诊治、癫痫的诊治、Meige综合征、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等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黑龙江省      1.黑龙江省医院  [简介]:黑龙江省医院(香坊总院)神经内科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居于省内领先地位。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卫生厅的重点科室。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82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癫痫、肌肉和周围神经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脱髓鞘性疾病的诊治(各种病原体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是黑龙江省内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方面颇具权威和最具特色的科室,也是集临床急救、治疗、康复、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重点科室。实力强大,连年被评为医院的优秀科室、重点科室。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37号  [治疗特色]:擅长动脉选择性接触性介入溶栓、颈内动脉注射灌注溶栓、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下肢动脉闭塞、面肌痉挛、肌张力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为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医院重点学科,广西脑卒中中心、广西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设在该科,卫计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基地,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基地。以神经系统疾病诊治和临床研究为主,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型科室。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桃源路6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卒中、脑血管疾病、神经血管介入、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重症、痴呆、癫痫、头痛、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医院  [简介]: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1956年在青海省内率先成立专科,是青海省名科和省级特色专科、省级医学重点学科、青海省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小高地”。2011年为卫生部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青海省分中心。附设我国唯一的高原脑病研究治疗中心和青海省内唯一的神经研究室。该科室为青海大学医学院和兰州大学医学院的硕士培养点。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2号  [治疗特色]:擅长高原脑血管病的防治、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癫痫、脱髓鞘病、神经变性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各种脊髓疾患、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就医指导 2017-05-17阅读量6.1万

我院召开脑卒中急救培训会 外...

病请描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九院)脑卒中急救培训会议,在北部院区顺利举行。会议特邀德国神经放射学会前任主席、欧洲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现任委员、德国基尔大学放射科与神经放射科主任、国际脑血管病动脉介入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顾问杨森教授作精彩讲座。我院医务人员以及宝山等地社区医生和急救大队医生参加学习交流,培训提高医生对脑卒中防治认知水平。   首先,副院长马延斌对杨森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神经内科刘建仁主任简要介绍我院与杨森教授所在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良好合作。随后,杨森教授介绍急性脑卒中患者动脉介入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他的经验体会。在过去二十几年中,静脉溶栓治疗是被证实唯一有效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方法。但既往研究证明,相较于安慰剂,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其死亡率以及残疾率有所改善,却并不显著。因此,过去十几年中,大量临床实践及研究聚焦于动脉介入治疗。2015年~2016年,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相继发表了七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是安全且有效的。而去年发表的一篇大型荟萃分析显示,无论患者多大年纪,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患者基础疾病多或少,无论患者是轻型卒中还是严重卒中,无论患者是大动脉闭塞还是分支闭塞?无论患者是否接受过静脉溶栓治疗,相对于对照组,动脉介入组患者始终能得到显著获益。与此同时,在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继发性脑血肿,和死亡率方面,动脉介入组和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这给予我们重要提示,相较于保守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带给急性脑卒中患者显著获益同时承担较低风险。“但是我们能做到更好!”教授如此期许。今后动脉介入治疗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降低血管再通所需时间;以及减少微小血栓栓塞事件。而目前,我们已经在提高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上再次迈进了一步。通过采用血栓抽吸技术,或者联合应用血栓抽吸技术与动脉取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微小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动脉支架取栓次数,同时保持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其次,杨森教授分享了目前欧洲急性脑卒中动脉介入治疗的现状。相较于欧洲地区较好的医疗资源配比,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需要更多规范的脑卒中中心以及致力于动脉介入治疗的神经介入医生。同时,也需要针对这些医生进行系统化急性脑卒中治疗的理论与技能培训。此外,脑卒中急救网络的建设尚能进一步优化。教授以德国目前运行模式举例,建议对于分秒必争的急性脑卒中治疗来说,一定情况下,可以将“逐级转诊”制度调整为“越级转诊”制度(社区医院医生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后直接转诊到兼具静脉溶栓与动脉介入治疗能力的市级脑卒中诊治中心,而不是因为优先转诊到具有甚至不具有静脉溶栓能力的区级医院再转诊到市级卒中中心而耽误宝贵救治时间)。   急性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平缓的发病率以及逐年降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直线上升态势,我们任重而道远。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与科技的进步,现今除了静脉溶栓,我们又有了对抗“第一杀手”的“有力武器”即动脉介入治疗。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急性脑卒中治疗前景将会越来越美好。 (撰稿:舒良  摄影:沈珺)

刘建仁 2017-04-26阅读量1.3万

阿司匹林在妇产科的应用(子痫...

病请描述:        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能否预防子痫前期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争议较大,多数人认为效果显著,部分认为疗效轻微,甚至无效。文献太多,观点不同,经常会影响到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定义为妊娠 20 周以后出现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和蛋白尿(尿蛋白(+)或24h尿蛋白≥0.3g),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在未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子痫前期根据出现高血压伴随下列任一情况分类: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肺水肿;脑或视觉功能障碍。        子痫前期的危害性有多大?        子痫前期是妊娠女性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全球范围内 2%-8% 的妊娠女性受此影响,在美国12%的孕妇死亡是由于子痫前期和子痫引起,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对母亲的影响,子痫前期还会影响胎儿和婴儿,包括: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少、早产、胎盘早剥、死产、新生儿死亡、低出生体重儿等,其中15% 的早产由子痫前期所导致。        什么是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        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子痫前期病史,宫内发育迟缓(IUGR),早产,胎盘早剥或死胎,孕妇伴随疾病(慢性高血压、1 型或 2 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栓症、肥胖),多胎妊娠等。        为何会发生子痫前期?        该病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不足、炎症免疫过度激活、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相关。1980年,Pijnenborg等提出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学说,孕12周前蜕膜层血管重铸,孕12-16周子宫螺旋动脉经历重铸过程,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一般在孕16-18周基本完成。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血管重铸出现异常,会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引起损伤因子释放,引起母体炎症反应过激状态发生。同时,母体本身的炎症过激状态也会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心磷脂综合征等。        如何预测子痫前期状态发生?        结合血清标志物、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临床病史等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模型正在研发,目前尚无精确的预测模型用于临床。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子痫前期的预测可能具有一定价值,但国内尚缺乏统一标准。我们生殖免疫科正在探索早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妊娠结局的预测。        阿司匹林能否预防子痫前期呢?        1985年Lancet杂志发表第1篇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RCT研究,认为:孕12-14周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子痫前期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尤其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有显著作用。随后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研究众多,结论并非一致,多数认为效果显著,部分认为疗效轻微,甚至无。        于是,2014年4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汇总了2006-2013年欧美国家关于阿司匹林在妊娠期相关研究的文献,发布了     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        适应人群        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推荐        妊娠12周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d),证据等级B        风险评估        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        1. 既往子痫前期病史,特别是伴随有不良结局时        2. 多胎妊娠        3. 慢性高血压        4. 1型或2型糖尿病        5. 肾脏疾病        6.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预防用药        高危子痫前期女性在妊娠12-28周开始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发生        利弊权衡        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子痫前期女性的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风险降低有明显的净获益        其它推荐 USPSTF推荐所有计划怀孕或有怀孕能力的女性每日额外补充0.4-0.8mg叶酸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作用有多大?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现:子痫前期高危女性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临床试验中,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使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了至少10%(甚至可达 24%)、早产风险降低 14%、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降低 20%。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危害性如何?        USPSTF 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并不会增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和胎儿颅内出血的风险。此外,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胎盘早剥的风险无明显区别。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用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女性不会增加围产期胎儿的死亡率。        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和时间?        1.      服用剂量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60-150mg/d 的阿司匹林可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最常用的使用剂量为100mg/d,但两个最大样本研究认为 60mg/d 就有获益。尽管既往研究并未评估 81mg/d 阿司匹林,但美国可用的低剂量阿司匹林为 81mg,可作为子痫前期高危女性预防用药的合理剂量。        2.      服用时机        低剂量阿司匹林开始于妊娠 12-28 周。对于子痫前期高危女性,相关证据未发现提早使用(12-16 周)阿司匹林较延期使用(≥16 周)有额外获益。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研究        1.      法国:5000个病例。孕16周前,双侧子宫动脉血流出现切迹的孕妇,给予160mg/天阿司匹林。观察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        2.      美国:220个病例。孕12周前,子痫前期多指标预测模型,给予81mg/天阿司匹林,比较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子痫前期发生率。        3.      西班牙:270个病例。150mg/天阿司匹林,评估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滋养细胞的发育,晚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状况,以及子痫前期发生率。        个人观点        上述研究结论均为欧美国家数据,目前缺乏亚洲女性的用药剂量研究。由于人种差异,我们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子痫前期高危女性的阿司匹林的适合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机,需要根据病史和原发疾病而有所不同,如:对于多次早孕期自然流产史合并心磷脂综合征、易栓症等患者,需在孕早期进行阿司匹林干预,低剂量阿司匹林开始于妊娠 12-28 周往往已经来不及预防某些患者子痫前期的发生。早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的评估需要加以重视,目前我们习流门诊正在积极探索中。当然,一个好的研究,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病例对照研究,才能为阿司匹林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中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鲍时华 2017-04-07阅读量1.2万